感冒以后引起的鼻炎,叫急性鼻炎。急性鼻炎治疗方法,内治方法,服药方法,都跟治疗感冒一样。如病人感冒导致鼻炎犯了,是外感风寒引起,即疏风散寒,通利鼻窍,用疏风解表的药,再加上通利鼻窍的药。如果是外感风热引起,就用疏风清热,通利鼻窍的药物,跟感冒一样治疗比较好。但是治疗急性鼻炎,如果是鼻塞、流鼻涕、黄鼻涕或者清鼻涕、头疼等这些症状出现之后,不光要全身用药,还要用局部药。如局部用滴鼻子的药,用血管收缩剂,或减充血剂,1%的麻黄碱或羟甲唑啉这些药滴鼻来改善鼻腔通气,不让鼻塞,导致自己头昏脑胀,缓解这些症状,等于是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相结合来进行使用。
如果自己拿不准,不知道是风寒还是风热,一般风寒即鼻塞、流清鼻涕,头痛,有时会身上怕冷、恶寒,有时会有发热,会有咽痒、咳嗽,但热证上火的症状并不特别明显,经常是外感风寒引起。外感风热除了鼻塞、头痛,经常会有发热、恶寒,但经常会有流黄鼻涕,或有嗓子干、嗓子疼、咳嗽,或有黄痰等,用疏风清热的药。
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黏膜的急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感冒、“伤风”。那么鼻炎有什么症状呢?怎样治疗鼻炎?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鼻炎的症状 1.前驱期
数小时或1~2天。鼻内有干燥、灼热感或异物感,痒感,少数患者眼结膜亦有异物感,患者畏寒,全身不适。鼻黏膜充血,干燥。
2.卡他期
为2~7天。此期出现鼻塞,逐渐加重,频频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伴嗅觉减退,说话时有闭塞性鼻音,还可能出现鼻出血;同时全身症状达高峰,如发热(大多为低热),倦怠,食欲减退及头痛等,如并发急性鼻窦炎则头痛加重。鼻黏膜弥漫性出血,肿胀,鼻道或鼻腔底充满水样或黏液性分泌物。由于大量分泌物刺激和炎性刺激反应,鼻前庭可发生红肿,皲裂。
3.恢复期
清鼻涕减少,逐渐变为黏液脓性,合并细菌感染时,鼻涕变为脓性,全身症状逐渐减轻。如无并发症,7~10天后痊愈。而鼻黏膜的纤毛输送功能一般在8周左右方能完全恢复。
由于每次致病病毒的种类及其亚型不同,以及机体免疫功能和患者年龄的影响,本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同。即使在同一亚种的病毒,其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亦不尽一致,即使在同一家庭成员中也有明显差异。
小儿体内缺乏各种致病病毒的相关抗体,易患本病。小儿患病时,全身症状较成人严重,多有发热,倦怠,甚至高烧,惊厥。常伴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合并腺样体肥大时,鼻塞比一般重,妨碍吮奶,患儿哭闹不已。
鼻炎的治疗方法
1.全身治疗
大量饮水,饮食清淡,疏通大便,注意休息。
(1)早期用发汗疗法 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2)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3)中成药 疏风解表驱邪为主。
(4)抗病毒药物 可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
(5)抗菌药物 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可疑并发症时,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2.局部治疗
(1)减充血剂喷鼻,可以减轻黏膜充血、肿胀而减轻鼻塞,改善引流,小儿用药浓度适当降低。减充血剂的使用应在1周以内。
(2)可使用针灸及穴位按摩方法,可减轻鼻塞。
3.对症治疗
对于发热的患者给予冰袋物理降温。呕吐及腹泻患者给予止吐及止泻药物治疗,注意维持水盐及电解质平衡。
预防鼻炎的方法 1.本病可发生或大或小的局部范围的流行,病毒可在空气中通过气溶胶传播,流行期间应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不出入或少出入公共场所,注意居室通风。外出时可佩戴口罩。
2.引起急性鼻炎的病毒可在环境中长时间生存,因此可以经手接触携带,随后通过触碰眼睛或鼻引起感染。所以勤洗手,改正揉眼、挖鼻的不良习惯可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3.疫苗接种:疫苗接种目前主要应用于针对老年人、儿童等易感人群的特殊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对于普通感冒,由于致病病毒种类繁多,目前已鉴定出200余种,且其间抗原极少出现交叉反应,疫苗接种在预防中作用有限。
4.经常锻炼身体,提倡冷水洗脸或冷水浴,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