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雾化的正确呼吸方法
手持雾化器,把喷气管“5”放入口中,紧闭口唇,吸气时以手指按住“2”出气口,同时深吸气,可使药液充分达至支气管和肺内,吸气后再屏气1-2秒,则效果更好,呼气时,手指移出气口,以防药液丢失。如果病人感到疲劳,可放松手指,休息片刻再进行吸入,直到药液喷完为止,一般10-15分钟即可将5ml药液雾化完毕。
做雾化用鼻子呼吸还是用嘴
雾化配件一般是既有面罩又有咬嘴的,所以做雾化的时候,若是佩戴面罩就用鼻子呼吸,而用上咬嘴的,就用口呼吸。实际作用都是通到呼吸道炎症病灶处的。
雾化的操作方法
1、水槽内加冷蒸馏水250ml,液面高度约3cm要浸没雾化罐底的透声膜。
2、雾化罐内放入药液,稀释至30-50ml,将罐盖旋紧,把雾化罐放入水槽内,将水槽盖盖紧。
3、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4、接通电源,先开电源开关,红色指示灯亮,预热3分钟,再开雾化开关,白色批示灯亮,此时药液成雾状喷出。
5、根据需要调节雾量(开关自左向右旋,分3档,大档雾量每分钟为3ml,中档每分钟为2ml,小档每分钟为1ml),一般用中档。
6、病人吸气时,将面罩覆于口鼻部,呼气时启开;或将“口含嘴”(口含雾化器)放入病人口中,嘱其紧闭口唇深吸气。
7、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水槽内水温超过60℃,可调换冷蒸馏水,换水时要关闭机器。
8、如发现雾化罐内液体过少,影响正常雾化时,应继续增加药量,但不必关机,只要从盖上小孔向内注入即可。一般每次使用时间为15-20分钟,治疗毕,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否则电子管易损坏。整理用物,倒掉水槽内的水,擦干水槽。
雾化治疗的优点
雾化吸入是指通过雾化器将药物或水分制作成气溶胶(烟雾的形式),让患儿从口腔、鼻腔吸入患者的呼吸道,达到病变部位,发挥药效的治疗方式。
和口服或者输液相比,雾化治疗有许多的优势。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效快、效果好、全身不良反应少、患儿配合度高等优点。雾化治疗操作简单,且仅仅需要一台机器,所以在家里一样都可以做的。
雾化治疗主要是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上呼吸道疾病(鼻炎、喉炎、咽炎)或者下呼吸道疾病(毛细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都可以应用的。
注意:雾化治疗是呼吸道感染的一种辅助的治疗方式,轻型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是好,但如果严重的呼吸道感染还是需要一些其他的治疗手段。
雾化在临床上称为雾化吸入法,是应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细小的雾滴以气雾状喷出,经鼻子或嘴随空气吸入呼吸道,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吸入方法是嘴吸气,鼻子呼气,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如何呼吸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用嘴呼吸:若患者咽喉部、气管、支气管、肺部等出现炎症,用嘴呼吸比用鼻子呼吸更能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若是由于过敏原入侵导致支气管黏膜平滑肌收缩,导致哮喘急性发作,也可以用嘴吸入糖皮质激素、扩张支气管药物等,快速缓解喘息、气促、胸闷等症状;
2、用鼻子呼吸:若是由于免疫力下降,机体受到病原体入侵,导致了急、慢性鼻炎发作,此时鼻腔黏膜可伴有弥漫性充血、水肿,炎性分泌物大量渗出,患者可出现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此时雾化吸入可用鼻子呼吸,比用嘴呼吸更能缓解鼻黏膜的病理状态,减轻症状;同样由于过敏原入侵导致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出现鼻塞、流鼻涕等症状,也可使用鼻子呼吸的方式将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
以上是常见的雾化吸入方式的选择,雾化吸入之前应注意区分症状,对症选用合适的吸入方法。
雾化吸入是呼吸道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上使用很广泛。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然而,不规范的操作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下面就雾化时如何正确的吸气和呼气这一点展开说说。
2019年的《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中的雾化吸入 治疗的用药教育提到,雾化吸入治疗中,患者应采用舒适的坐位或半卧位,用嘴深吸气、鼻呼气方式进行深呼吸,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部。
2016年的《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上也提到,3种影响雾化吸入治疗的非药物因素,其中第二点是呼吸形式,影响气溶胶沉积的呼吸形式,包括吸气流量、气流形式、呼吸频率、吸气容积、吸呼时间比和吸气保持。慢而深的呼吸有利于气溶胶微粒在下呼吸道和肺泡沉积。慢而深的呼吸有利于气溶胶微粒在下呼吸道和肺泡沉积。呼吸频率快且吸气容积小时,肺内沉积较少。吸气流量过快,局部易产生湍流,促使气溶胶因互相撞击沉积于大气道,导致肺内沉积量明显下降。当吸气容量恒定时,随潮气量的增加、吸气时间延长,深而慢的呼吸更有利于气溶胶的沉积。
也就是说雾化时,应取坐位或半坐卧位,不管是用口含器还是面罩,都应用嘴吸鼻呼进行缓慢而深的呼吸。(鼻部雾化吸入治疗除外)婴幼儿或者是不能配合的老年人、体弱者,可以使用面罩吸入,但应尽可能使用口含器进行雾化吸入。正如《中国医刊》2003年 第38 卷 第11期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洪建国医师的《哮喘治疗中吸入装置的应用》,提到应尽可能用口含器进行雾化吸入,如用面罩,要注意其密闭性,否则将降低吸入药量。且应在安静状态下用潮气量吸药,期间作间歇深吸气,换句话来说就是安静状态下正常呼吸,间隔一会就进行一次缓慢的深吸气。
说到面罩的密闭性,市面上的婴幼儿童面罩有横向设计的也有纵向设计的,但大部分的面罩都比较大,材质也偏硬,密闭性不够。面罩过大时,面部覆盖面积大,药物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引起面部过敏;其次面罩不贴合,雾化时也容易造成药物浪费。材质偏硬,患儿使用时贴合度更低,也增加了过敏的可能性,依从性差。而PAIR的婴幼儿童面罩,结合了人体面部结构的特点,紧贴鼻唇沟,不会过多覆盖脸部面积,材质上采用了与奶嘴一样的材料,柔软舒适,降低了雾化时面罩引起过敏的可能性,减少药物浪费,药物利用率更高,也提高了患儿雾化治疗的依从性。
另外,使用儿童面罩吸入时,如面罩对于患儿来说太大,应从上往下扣,尽可能使面罩的鼻尖部分紧贴脸,过多的部分应留在下端。因为如果鼻尖部分不紧贴,药雾会从上端喷出,进入眼睛,而有些雾化药物会对眼睛造成损伤,如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