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海
《三字经》《明日歌》《将进酒》……当这些经典诗词谱成流行音乐,做成一档文化节目,一下子就火了。2018年春节,无数人的朋友圈被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刷屏了。这个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再造当下流行和未来经典,而这档节目背后的许多故事,更是经典的作文素材。
《经典咏流传》:央视“烹制”的又一文化大餐
近年来,央视先后奉献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一批口碑超高的文化节目,吸引了无数双眼睛。而《经典咏流传》更是以现代方式将传统诗词跨越百年带至观众身边,为我们带来了又一场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盛宴。
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在《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中,所选诗词都具有普世情感,能被当下的中国人读懂。比如古人有关“惜时”“励志”“亲情友情爱情”“家国”等主题的诗词,极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具备了二度创作再流传的可能性。
《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并不是在展示、品鉴一件件古董,而是要让经典通过今人的创造活起来、流行起来。主创人员特别注重该节目的时尚性,从邀请什么样的明星和由什么特点的素人来唱,到用什么样的歌曲演绎方式,以什么方向的故事去包装,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让每位观众乃至听众都可以成为“经典传唱人”,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可以说,它带动了新的文化传唱潮流。
有网友评论,《经典咏流传》中的每一首歌都能打动人心,每一首歌都有故事。节目中,每个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热爱,也表达着对诗词的见解与看法。这样的传承,令人叫好。
【素材解读】《经典咏流传》用朗朗上口、涓涓入耳的旋律,讲述人物与诗词、与音乐相关的人文故事或生命体验,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与当下时代紧密结合,找到了共同的精神之源,让其中蕴含的中国风骨古今观照,得到传承和发扬。
【适用话题】古典诗词、文化传承、精神共鸣等。
梁俊老师和他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小诗一夜之间打动了亿万观众。
这是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表演的小诗《苔》,孩子们用质朴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很多现场观众。它让世人听到了梦想的力量,明白了“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一样绽放”。梁俊在节目中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这首诗歌的意义所在,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我希望他们找到生命的价值,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
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省石门坎,2年的乡村教书时光对他们而言是快乐的。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于是,他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一首一首把它记录下来。除了《苔》,梁老师在2年的支教生涯中,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其中有50首谱成曲,在大山里回响。
“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乌蒙山,不能教他们一辈子,起码要让孩子们想我的时候能够唱出这首诗。”梁俊老师怀揣着这一信念,为大山中的孩子们谱写了一本最棒的教材。
【素材解读】为了给山里的孩子带来知识,梁俊毅然带着新婚妻子来到大山里支教;为了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自信的种子,鼓励孩子们勇敢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他带领孩子们传唱着一首首诗歌。他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适用话题】奉献、爱、诗歌、梦想、自信等。
大器晚成黄绮珊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歌手黃绮珊演唱《定风波》,她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和苏轼来了一次穿越时光之门的对话。她那泰然自若的旷达心境,启示了很多人:人生总有顺逆、荣辱和福祸,我们需要修炼一种超然、自足、完满又热情洋溢的境界。
黄绮珊的歌声曾被业内人士誉为“亚洲最完美声音”,然而她的成名之路却异常坎坷。怀才不遇的那种压抑以及对命运无力抗争的那份无奈,让她非常痛苦、失望,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转机终于来了,参加完《我是歌手》后,黄绮珊一夜爆红,从此“咸鱼翻身”,身价暴涨。在获得第十届华鼎奖“中国最佳女歌手奖”后,黄绮珊坦露心迹:“我从小就明白,对于歌手这个职业来讲,必须要红;但面对欲望,我无法忘记做歌手的初衷——不是成名而是理想。我也曾失落过,有熬不下去的时候,但我挺过来了,没有放弃音乐。人生就是这样,做任何事情没有捷径,秘诀就是坚持,时间终究会证明一切。”
【素材解读】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玫瑰总会绽放,黄绮珊的人生经历启示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理想,并能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不惧挫折,不畏失败,一步一个脚印执着向前,就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适用话题】大器晚成、逆境、坚持、成功等。
译坛泰斗许渊冲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97岁高龄的许渊冲老先生也出现在《经典咏流传》节目当中,并向观众推荐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节目中,由四国艺术家组成的乐队演绎了许渊冲老先生的这篇英译诗。中国的二胡、法国的古典吉他、蒙古的马头琴再加上印度的萨朗吉琴带来的四重奏让现场观众震撼不已,孩子们纯净、清澈的歌声更是直击观众心灵。
许渊冲是著名的翻译家,他提倡音美、形美、意美“三美理论”和“以创补失”等翻译之道。译界争鸣,他时常遭反驳,不过他却收获了三枚非常硬气、牛气的“奖章”:一是国际翻译家联盟的2014年“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二是国家汉办、北京大学共同设立的“国际汉学翻译大雅奖”;三是由国家文化部等单位评选的2015年“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几年前,许渊冲接受了邀请,向莎翁剧作翻译发起猛攻。一部接一部译,聚沙成塔,迄今他已翻译完成11部,出版了10部。
许渊冲为什么能在翻译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以“习惯”二字轻巧作答。他的很多习惯已经持续多年甚至是大半辈子:比如从高中起天天记日记;从大学起每天起床后译一首诗;从退休至今,20多年来夜夜工作五六个小时……年年如日,成功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素材解读】以音译诗的方式来传唱中国古代经典诗歌,如此中青结合、中西合璧,无疑是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一种大胆尝试,值得点赞。而这首诗的译者许渊冲老人靠良好习惯,坚持不懈,走自己独特翻译之路,终获成功的故事,更值得点赞。一个90多岁的老人,还能接受巨大挑战,我们年轻人又有什么理由在遇到挑战时退却呢?
【适用话题】音乐创新、老骥伏枥、习惯、成功等。
新加坡88岁的她火了
88岁巫漪丽是《梁祝》首位钢琴伴奏谱缩写者与首演者。远在新加坡的她通过互联网技术与《经典咏流传》节目现场实时连线,联合演绎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的爱情经典诗篇。
舞台上,这位老人着盛装缓缓地一步步走向钢琴,刻满岁月沧桑的手缓缓地抚上琴键。一个个音符冲击着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曲中深意融化在老人家弹出的一段段旋律之中。一曲罢,全场肃立鼓掌,88岁老人手捧鲜花,感慨落泪。
巫漪丽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6岁刚学琴就获得上海儿童钢琴比赛冠军。不到10岁,就师出名门,她是意大利世界级钢琴家梅百器收下的第一个儿童学生。18岁就已经名扬上海滩,《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钢琴部分谱曲全出自她之手,“中国最好的钢琴伴奏”说的就是她。
音乐更是让她结识了一生挚爱——中央乐团第一任小提琴首席杨秉荪先生。在舞台上她甘愿做先生的绿叶,琴瑟和鸣,生活虽清苦,两人却乐在其中。十年浩劫,一朝梦碎,为了不拖累彼此,两人离婚后天各一方。巫漪丽先是到美国后辗转新加坡,始终没有再嫁,只与钢琴为伴。《梁祝》每一个音符都刻进了巫漪丽的生命里,生生的分离,痛苦的决绝,成了她的爱情绝唱,原来生命触发的艺术,才是最美的!
2017年5月,巫漪丽获“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大奖”。
【素材解读】巫漪丽的人生是坎坷的,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她用生命、用满腔的爱,去弹奏、诉说。面对这样一位艺术大师,我们的心中怎能不默默地向她鞠躬?
【适用话题】爱情、坎坷、坚守、忠诚、榜样等。
《经典咏流传》背后的经典素材一文由60作文网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作文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60作文网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