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到正规医院呼吸内科就诊检查,同时携带您之前的片子,以便对比。如果是支气管扩张,情况不太重也可以去呼吸内科挂号就诊。如果是严重的支气管扩张,需要去胸外科进行就诊,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是肺结核,需要去感染科挂号就诊。
肺ct有一定的辐射,且肺ct的辐射大于胸片。但偶尔做一次CT是没问题的。肺部疾病通常需要ct检查,这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每年CT检查不应超过两次,以防止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怀孕期间,如果一个女人去医院治疗,她必须确保她怀孕有医生。如果只是普通的肺部检查,建议做x光检查。
肺部ct检查大致需要两百元左右,各家医院的收费标准不一样,所以价格也会有差异,一般是可以承受的,明确诊断之后要及时的进行抗炎治疗,这种检查对于肺部炎症以及占位性的病变,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平时适当的增加运动,可以改善体质。
现在对于患者具体的病情并不是很了解,肺部ct的检查主要是观察胸腔内是否存在一些器质性疾病,但并不能作为诊断疾病的唯一依据。一般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来确诊,而这里面很有可能会包括抽血检查。具体的还是需要咨询主治医生的建议,按照医生医嘱检查治疗。
肺部ct的检查可以了解气管、支气管、两肺以及肋骨、心脏等问题,主要可以检测出的疾病主要有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血气胸、心脏肥大、肺气肿,肺部良恶性肿瘤,胸腔积液,肋骨骨折,肺结核,纵膈肿瘤等疾病都可以通过胸部ct检查出来。
支气管异物,做ct检查,大部分都是可以检查出来,但是如果异物比较小,位置比较特殊,也有可能会检查不出来,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异物都可以检查出来的,要想检查支气管异物,最准确的方法最好是做支气管镜检查,通过支气管镜找到异物以后还可以直接取出来。
如果患者在x光检查中发现肺部结节状病变,64层螺旋CT检查的结果相对准确。该检查仪器准确度高,能区分0.5毫米以下的病变,一般来说,对于肺炎、肺结核和肺癌患者,这样的检查能有效帮助患者做出明确的诊断,更好地确定治疗方案。然而,患者应注意,如果结节的性质需要检查,应在做出诊断之前进行进一步的病理活检。
CT胸部平扫除了看肺部也是可以看心脏的,不过主要是看肺部的。心脏只能看到外形或者是部分的钙化等大问题。如果要检查心脏的话,要做的检查是心脏彩超,心脏抽血方面的检查,比如心肌酶,肌钙蛋白,心房钠尿肽等,再就是做专门心脏的照影或者是冠脉CTA可以看心脏的血管等。
X光扫描,经常在临床上用于肺部和骨骼,它可以穿透器官,将器官中的情况显现出来,而近些年患上肺癌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分人都是通过X光扫描检查出来的,所以有很多人在进行X光扫描时发现肺部有阴影就认为是肺癌,也都特别害怕。其实X光扫描肺部有阴影,并不一定是肺癌,还有可能是这些疾病。
X光扫描肺部有阴影可能是哪些疾病?
一、肺癌
X光扫描肺部出现阴影时,肺癌是比较常见的原因,肺癌经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在进行检查时会发现肺部的阴影边缘呈分叶状,患者还会伴随着刺激性咳嗽、胸痛、声音嘶哑等表现。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做CT检查来明确肿瘤位置以及周围血管是否被肿瘤破坏。
二、肺炎
肺部存在炎症,通过X线扫描也会有实变阴影,患者的肺叶以及肺段阴影比较严重,如果是肺炎患者会有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
三、肺结核
肺结核也可能是导致肺部有阴影的原因之一,它是结核杆菌造成的肺部感染,这种疾病所出现的肺部阴影表现为散在片絮状,有些会钙化,有些是球形病灶,也有个别患者整个肺叶被牵连,同时患者也会有咳嗽、食欲不振、乏力、盗汗等症状。
四、异物导致
大部分人在做X光检查时医生都会要求身体的金属以及其他物品要摘除,如果没有按照要求,佩戴项链或者胸前佩戴其他物品检查结果会显示肺部有阴影。
X光扫描后发现肺部有阴影该怎么办?
一、查明具体原因
在得到检查报告后如果显示肺部有阴影,先不要过于慌张,要根据身体情况来查明原因,必要时可以再进行一次检查。
二、结合其他检查
由于引起肺部阴影的原因有很多,再次进行检查后结果正确就要及时咨询医生,让医生根据情况做其他检查来确诊及病因。
三、用药治疗
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肺部阴影,都要配合医生治疗用药观察,如果是肿瘤,要及时采取措施或者进行手术。
温馨提示
X光扫描肺部的准确性比较高,但要知道它有辐射,所以在短时间内不能频繁进行,同时在检查前后有注意事项要了解,只有了解并且做好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一旦确诊肺部有阴影不要盲目慌张,采取措施应对才是最重要的。
肠癌CT能检查出来吗
绝大多数较大的肠癌可以通过CT检查出来。
因为肠道是含气的空腔脏器,行CT检查时有一定受限,多数较大的肠癌可以通过CT发现。但若瘤体直径<5mm可被肠道皱褶遮挡,容易漏诊。所以肠癌首选诊断方法为肠镜,CT常用于肠癌复发的诊断。
CT检查主要用于了解肿瘤侵犯程度、了解肿物与周围脏器及组织间的关系、判断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脏器的转移等,为术前分期提供依据,及术后随诊判断复发情况。
本内容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科 主任医师 彭小东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