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性病例用糖皮质激素,通常泼尼松0.5-1mg/kg×d,分3次服用,1-2个月,待主观和客观指标(X线和肺功能)达最佳水平,不断继续好转时,逐渐减量至25mg/d,晨15mg,下午10mg,维持2个月,再减至20mg/d,分两次服用2-3个月。20mg/d后每次减量2-5mg。最后维持量为5-7.5mg/d,空腹一次服用, 疗程不少于1年。但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并发肺结核,应及时诊治。
老年病人,发绀、杵状指、低氧血症,胸片示广泛肺纤维化,蜂窝肺者,只对症治疗,吸氧,不宜用糖皮质激素。皮质激素无效或不能接受者,可应用免疫抑制剂如小剂量硫唑嘌呤。
继发感染常是病情恶化、导致死亡的因素,故预防和及时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IPF激素治疗仍有争议。但是由于缺少肯定的或特异性的治疗,在活动性IPF、甚至不能确定活动性但无激素禁忌证者,激素仍被许多作者所推荐。泼尼松1.0~1.5mg/(kg×d)治疗2~3周,若能耐受,按此剂量持续3个月,再逐步减至0.25g/(kg×d),继续6个月,以后缓慢减至维持量。激素反应不佳或有禁忌时则加用或改用环磷酰胺。对激素治疗大约有1/5~1/4病人有客观指标改善,半数病人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泼尼松亦可与硫唑嘌呤联合用于单一激素反应不佳者。
中医治疗肺纤维化,发挥辨证论治优势,因人施方,针对性强,个性化治疗,整体调节,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温肾清肺汤具有激活免疫、双向调节的功效;方法更加科学,药效更加全面,既能根除内邪,又能调节免疫机制,抑制免疫反应,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及自我修复能力。其采用独特秘方炮制加现代加工技术,使药物有效成分的纯度更高、药效更强,浓缩制剂,起效更迅速,疗效更持久,治愈率大大提高
在急性病例用糖皮质激素,通常泼尼松0.5-1mg/kg×d,分3次服用,1-2个月,待主观和客观指标(X线和肺功能)达最佳水平,不断继续好转时,逐渐减量至25mg/d,晨15mg,下午10mg,维持2个月,再减至20mg/d,分两次服用2-3个月。20mg/d后每次减量2-5mg。最后维持量为5-7.5mg/d,空腹一次服用, 疗程不少于1年。但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并发肺结核,应及时诊治。
老年病人,发绀、杵状指、低氧血症,胸片示广泛肺纤维化,蜂窝肺者,只对症治疗,吸氧,不宜用糖皮质激素。皮质激素无效或不能接受者,可应用免疫抑制剂如小剂量硫唑嘌呤。
继发感染常是病情恶化、导致死亡的因素,故预防和及时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IPF激素治疗仍有争议。但是由于缺少肯定的或特异性的治疗,在活动性IPF、甚至不能确定活动性但无激素禁忌证者,激素仍被许多作者所推荐。泼尼松1.0~1.5mg/(kg×d)治疗2~3周,若能耐受,按此剂量持续3个月,再逐步减至0.25g/(kg×d),继续6个月,以后缓慢减至维持量。激素反应不佳或有禁忌时则加用或改用环磷酰胺。对激素治疗大约有1/5~1/4病人有客观指标改善,半数病人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泼尼松亦可与硫唑嘌呤联合用于单一激素反应不佳者。
中医治疗肺纤维化,发挥辨证论治优势,因人施方,针对性强,个性化治疗,整体调节,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温肾清肺汤具有激活免疫、双向调节的功效;方法更加科学,药效更加全面,既能根除内邪,又能调节免疫机制,抑制免疫反应,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及自我修复能力。其采用独特秘方炮制加现代加工技术,使药物有效成分的纯度更高、药效更强,浓缩制剂,起效更迅速,疗效更持久,治愈率大大提高
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病因
(一)传染源: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5日。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
(一)腺鼠疫: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故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腋下,颈及颌下。
(二)肺鼠疫: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三)败血型鼠疫: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四)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检查
1.常规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
(2)尿:尿量减少,有蛋白尿及血尿。
(3)大便:肠炎型者呈血性或粘液血便,培养常阳性。
2.细菌学检查:采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进行检查。
(1)涂片检查。
(2)细菌培养。
(3)动物接种。
3.血清学检查。
治疗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养(每3日1次)3次阴性,肺鼠疫6次阴性。
(一)一般治疗及护理。
1.严格的隔离消毒。
2.饮食与补液。
3.护理。
(二)病原治疗: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1.链霉素: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
2.庆大霉素。
3.四环素:对链霉素耐药时可使用。
4.氯霉素:对小儿及孕妇慎用。
5.磺胺嘧啶:磺胺只对腺鼠疫有效,严重病例不宜单独使用。
(三)对症治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