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赞成楼上朋友的观点,肺出血只有两种.第一是肺的外表出血,那么胸腔便有积血.第二是肺里出血,就会引起咳血或咯血。我希望你朋友这两种都不是,如有这严重那医生早就要他住院去治疗啦.不要忙着该吃什么药?吃什么东西有益?而是应作进一步的检查,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再按医生处理进行.
嘿嘿,我也想问问有没有受外伤?是咳血吗,痰中带血丝还是整口的咳血,鲜红色还是粉红色,出血前有无咳嗽、恶心等症状?
咯血是指喉部和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脏的出血。
咯血不仅要与鼻出血、口腔出血相区别,尤其应同上消化道出血(呕血)相区别。咯血和呕血的区别要点见下表:
[病因和病理>
1.肺部炎症或郁血可引起咯血。较常见的疾病是肺结核、肺炎、肺脓肿、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
2.气管、支气管或肺部血管的破裂,如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癌、支气管炎、支气管结核、肺吸虫病、肺部钩端螺旋体、胸部外伤(如伤及肺脏)时也可引起咯血。
3.出血性疾病如紫癜、白血病等。
[诊断>咯血病人应该作如下检查,找出咯血原因,然后对症治疗。
1.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对诊断有很大帮助。如病人年龄轻,有咯血,并且有咳嗽、发热、消瘦等症状时,以肺结核可能为最大。如病人有反复咯血,长期咳嗽,吐黄脓痰,可能为支气管扩张。如果年龄超过40岁,突然有咯血,伴刺激性咳嗽,应首先想到支气管癌的可能。若过去有心悸、气急、青紫等病史,检查时心界扩大、心脏有杂音,可能为心脏病引起的咯血。
2.胸部X线检查对肺部疾病诊断意义较大。
3.痰液检查:痰液中寻找结核菌和其他细菌、寄生虫卵、癌细胞等,可以帮助确定诊断。
4.支气管碘油造影:可确诊支气管扩张。
5.血液检查: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等检查,可以决定咯血是否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
根据上述各种检查方法,大多可以找到咯血原因。但有少数病人找不到咯血原因,这些病人的咯血很可能是由于支气管粘膜充血或血管损伤而引起的。
[治疗>成口咯血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大量咯血者应绝对卧床。应嘱其将血吐出。严密观察病情,防止窒息、休克及感染的发生。可用下列方法对症治疗。
1.新针疗法:主穴鱼际、尺泽、足三里;配穴少商、列缺。
2.药物:白芨粉五分,每日3次,口服。紫珠草液口服。安络血10毫克肌内注射。脑垂体后叶素静脉或肌内注射。脑垂体后叶素静脉或肌内注射。
吐血可以是上消化道出血,也可以是支气管扩张的咯血。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主要有4种,最常见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约有50%以上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是由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引起。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约占25%。大量喝酒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激素(如强的松)或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芬必得等)易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糜烂,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另外,胃癌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且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特别是伴有慢性贫血的胃病患者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一般说来,青年人的上消化道出血多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中老年人除了胃十二指肠溃疡外,还应考虑胃癌因素。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主要症状为吐血和解黑便。出血量多、急,可表现为吐血;出血量少、慢,则以解黑便为主。有吐血的病人在呕血之后的数天之内解黑便。吐血的颜色可由出血量、出血的速度和在胃内停留的时间不同而表现为咖啡色、暗红色或鲜红色。吐血之前往往有恶心和上腹部(俗称心窝)不适感。吐血较多,且伴有较重的休克症状,如头晕、心慌、烦渴、出冷汗、晕厥,属上消化道大出血,病情较危重。
对于反复发作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有并发出血者,除了根治胃幽门螺杆菌外,维持治疗是防止复发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这种维持治疗以H2受体拮抗剂(如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为主,目前比较多采用标准剂量的半量于睡前顿服。维持治疗时间长短应根据病情决定,短者3-6个月,长者1、2年,或者更长时间。
咯血是指喉头以下的呼吸道出血,经口腔咯出。咯血一般伴有咳嗽动作。痰中带血或大口咯血都叫咯血。大咯血病人有时可因血块堵塞气管而引起窒息。
咯血时先喉头发痒,自觉有腥味,之后血随咳嗽而出,常与痰液混合,颜色是粉红色或鲜红色,有时带泡沫。小量出血与咳嗽咳痰同时出现,即痰中带血。而大咯血多发生在支气管壁血管破裂时有大量鲜红色血突然咯出,最多可达200~300毫升,病人恐惧甚至昏倒。咯血和呕血都是从口腔吐出来,有时容易混淆,但二者的处理方法不完全一致,应加以鉴别。
(1) 安静休息,不要恐慌,头偏向一侧或取半卧位,及时清理病人口鼻腔的血块,保持呼吸道通畅。大咯血时头低足高以顺位引出血液,以防咯出的血吸入气管造成窒息。痰中带血可口服止咳药和镇静药,减轻胸部震动而止血。
(2) 病人胸部可放置冷水袋压迫止血。
(3) 适当应用止血药,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3、云南白药、三七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