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炎是肺的间质组织发生炎症,炎症主要侵犯支气管壁、肺泡壁,特别是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小叶间和肺泡间隔的结缔组织,而且,多呈坏死性病变。
间质性肺炎大多由于病毒所致,主要为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其中以腺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较多见,也较严重,常形成坏死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病程迁延易演变为慢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也能引起间质性肺炎。支原体经呼吸道侵入后,主要侵犯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周围组织,由于无破坏性病变,故能完全恢复。
过敏性肺炎,是由于吸入含有真菌孢子、细菌产物、动物蛋白质或有机物尘埃所引起的非哮喘性变应性肺疾患,以弥漫性肺间质炎为病理特征,能痊愈,不留后遗症。
比较少见的,如肺炎链球菌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并发症,化脓性炎症扩展到间质组织,引起化脓性间质性肺炎。若炎症继续发展可发生肺脓肿、脓胸等;若病变停止发展,则转向恢复痊愈,但也可形成慢性间质性肺炎。
温肾清肺汤独特的抗病机理 第一步:杀灭肺毒 直击疾病根源;第二步:通畅血管 改善肺部环境 第三步:修复细胞 逆转肺纤维化 第四步:提高机能 有效防止复发。
肺大泡一般继发于细小支气管的炎性病变,如肺炎、肺气肿和肺结核,临床上最常与肺气肿并存。
病因
肺大泡继发于肺炎或肺脓肿者多见于婴幼儿,有单发的也有多发的。因有炎性病变,小支气管粘膜有水肿,造成管腔部分阻塞,产生活门作用,空气能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肺泡内压力增高,肺泡间隔逐渐因泡内压力增加而破裂,乃形成巨大的含气囊腔,临床上称之为肺大疱。
继发于肺结核的则多为单发,亦无明显之肺气肿同时存在。
继发于肺气肿者,常为多发,除大泡之外,常伴有多数小泡。
症状
肺大泡如为单发且张力不大,则其临床症状可能并不显著。但如同时有广泛肺气肿或为多发大泡,则常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巨大的肺大泡,泡内张力较高,则多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有的病人因而失去劳动力,甚至行动亦受到限制。
严重肺气肿并发肺大泡,则能促使肺原性心脏病的发生,或是加重肺原性心脏病的发展。于并发自发性气胸时,则有突然胸痛,呼吸困难,在有严重张力气胸的病例,呼吸困难相应加重,并可出现紫绀。
检查
主要有赖于X线检查,但并不可忽视病史、症状和体征。X线检查发现肺部过度透光,见有薄壁巨大的空腔,占居一个肺段或一个肺叶,甚至整侧胸腔,内无肺纹理或仅在肺门部有些条索状影。
治疗
对于较局限的肺大泡,病人如无明显症状,不必急于考虑外科治疗,可随诊观察,有的病人可因小支气管阻塞消除,肺大泡也可随之消失。小儿肺炎后所产生的肺大泡,在肺炎治愈后也多可自行消失,这类肺大泡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肺大泡已较长期存在,而又明显影响呼吸功能者,应行外科手术治疗。
肺大泡外科治疗的原则,是既要解除大泡的压力,又要尽可能保存有功能的肺组织,不可轻易进行肺切除术。常用的手术方法如下:
(一)大泡切除术:若肺组织无其它病变,应采用单纯大泡切除。如同时有小泡存在,则可于其基底部用丝线加以结扎或缝合。
(二)肺叶切除:若大泡所在的肺叶肺组织已明显萎缩或有炎性病变,留之无益,则应作肺叶切除
肺囊肿是指先天发育障碍形成的支气管一肺囊肿病变。其形成是由于胚胎期某一肺芽发育障碍,脱离支气管材而形成闭塞的盲囊,并有粘液性分泌物蓄积,发生膨胀而成为囊肿。囊肿直径2~10厘米,内含胶乳状粘液,囊壁菲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也可有平滑肌、粘液腺和软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