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征即适应症,是指某项操作或治疗能够得以实施的特征。
指征就是通常所说的适应症。医生在做操作或治疗前,会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及相关化验检查,目前的症状,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决定治疗是否可行。如果治疗可行,就是具备可治疗的指征。
很多操作或者治疗是有禁忌症的,禁忌症即不具备治疗指症。有些患者暂不具备治疗指征,通过治疗后可以缓解,使临床治疗能够进行,即具备了治疗指症。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需要积极配合医生,将不适详细的告知医生,使医生获得更多的临床证据,可以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
用药指征(Indication)是指对于某种药物应用的建议,包括诊断、治疗或预防某一疾病。它也可以指出某种药物在特定情况下应该使用,以及不应使用的情况。用药指征通常根据某种药物的最佳使用方法来确定,并且可能会随着新的研究发现而发生变化。此外,某种药物的用药指征也可以受到医疗机构、国家法律、社会价值观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包括: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可触摸主动脉搏动,测量上肢收缩压在90/60 mHg以上,患者恢复意识,瞳孔变窄,存在光反射,面色、口唇、甲床、皮肤等颜色变红。一旦确定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就有必要将患者置于适当的位置,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并转移到重症监护室进行进一步的高级生命支持。
指征:(1)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以上的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①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②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④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⑥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②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患者恢复意识,可以根据需要睁开眼睛和转动眼球。吞咽反射的恢复,即当痰通过口咽吸入时出现恶心和呕吐。在插入气管导管之前,应先更换直径稍小的气管导管,然后用软塞或折叠纱塞住气管导管的嘴。并观察痰是否能从口中咳出。经24小时观察确认无呼吸困难后,可拔出气管导管。
对于房间隔缺损的儿童,如果缺损面积小于3毫米,尤其是出生后5-7个月,就有可能自然闭合。如果缺损面积相对较大,需要手术治疗,最佳手术年龄应该在学龄前。肺动脉高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发育迟缓应尽快手术治疗。对于两岁以上的儿童,缺损边缘到冠状窦上、下腔静脉和右上、下腔静脉的距离大于5毫米,到房室瓣的距离大于7毫米,可以选择介入治疗。
1) 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2)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①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②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④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⑤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第一步(内):洗手掌 ,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外):洗背侧指缝,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夹):洗掌侧指缝,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弓):洗指背, 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大):洗拇指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立):洗指尖 ,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腕):洗手腕、手臂, 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这个是没有定论的。一般现在的医院新生儿期的小孩住在新生儿监护室里,基本都是放在温箱里的。这样可以保证给予小孩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促进疾病康复,也可以减少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减少外界病菌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