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诗经·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这里,小康具有“小休”“小安”的意思,意在劝诫当政者要使民休养生息。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出现于西汉的《礼记·礼运》中,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形态。“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麻风病最早见于《伊凡·伊里奇的故事》一书中。这本小说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伊凡·伊里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面对死亡时的内心挣扎和反思。在小说中,伊凡·伊里奇的妻子普里斯科娃曾经患过麻风病,这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托尔斯泰通过描写普里斯科娃的遭遇,展现了麻风病对人类的残酷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这部小说不仅是文学经典,也为麻风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最早见于《庄子》。
导引,“导”指“导气”,导气令和;“引”指“引体”,引体令柔。可见,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也是气功中的动功之一,与现代的保健体操相类似。
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与“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相结合的名为“熊经”“鸟申”的二禽戏。
《圣济经》
《宋徽宗圣济经》十卷(篇),42章,主要论述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孕育胎教、察色诊脉、脏腑经络、病机治法、五运六气、食疗养生、药性方义等。每篇各有小序,其内容大旨融合《素问》之义,而阐释其要。论述文浅意深,言近旨远,是学习《内经》的高级教科书。对现今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亦多帮助和启迪。《宋徽宗圣济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专著之一。
宋徽宗名赵佶(1082~1135)宋王朝第8代皇帝,在位25年。宋徽宗思想上崇尚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不仅注重国家文化建设,而且身体力行,成为宋代的书法家、画家、医家。自创著名书法“瘦金体”,此后八百多年,无出其右者,可称古今第一人。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庄子·外物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所谓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论,与小说观念相差甚远。中国小说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开始具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种不同的小说系统。
中国现存最早的治疗骨折和脱臼的专书 是《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成书于唐武宗会 昌元年(公元84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