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屏风,是古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陈从周教授的小品《说“屏”》,来了解这一民族文化艺术瑰宝。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他熔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出版了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写作背景
屏风,在三千年前的周就以天子专用器具出现,成为“斧钺”,以木为框,上表绛帛,画了斧钺,成了帝王权力的象征。后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屏风开始普及民间,走进寻常百姓之家。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成为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文艺性说明文
是指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的说明文。这类说明文写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把科学融入艺术之中,因而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科学小品、名胜古迹、文物的说明简介等都属于这一类。
作为一篇文艺性小品文,《说“屏”》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让我们了解了这一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也让我们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真挚情感。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把握以下美点:
一、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文章内容并不复杂,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总体评价屏风。作者先从童年时听母亲诵咏屏风的唐诗说起,引起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的特点,即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最后以“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一句作结,让人感受到屏风作为国粹的魅力与价值。二、三、四段分写屏风的作用、种类和摆放的常识;最后一段总结,点明写作意图,即对当今社会的建筑师、家具师在屏风的艺术创新上寄以厚望。全文总分总设计,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引用精当,富有诗意
精当地引用古代诗文、戏曲中与屏相关的名句,介绍屏风的有关知识是本文一大特色。如第一段借母亲的口引用了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并说“其情景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这样突出了屏风的地位,给全文“造势”,调动了读者阅读的兴趣。第三自然段引用《牡丹亭》“游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承上启下,既介绍了屏“缓冲一下视线的作用”,又顺势介绍了屏风因建造材与装饰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种类。第五自然段中“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这两处引用,在肯定屏风“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的同时,照应开头,强调屏风“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绝妙特色。大量的引用诗文,使文章读来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有力地配合了这一传统古典器物的介绍。
三、语言生动,雅俗共赏
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本文文笔轻松、活泼、生动、形象,颇有文采,表现在多方面:一是叙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如讲述屏风的作用、类别,还有设置屏风的技巧时,作者既在介绍屏风,又在引领读者欣赏。二是文中适时穿插诗文、文言词句,使文章的风格更显得典雅、凝重。简洁的文言与通俗的口语相结合,意味悠长,有书卷气。三是炼字恰切,富有表现力。如“……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一个“置”字,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另外,多种说明方法如分类别、下定义等的使用,也都使作品语言生动,雅俗共赏。
四、饱蘸真情,弘扬国粹
作为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珍品,作者在说明时,并不是生硬地向我们介绍这一物件,而是深情地向我们讲述我们祖先曾经拥有过的一种文化休憩的方式,一种集功能与美感于一体的绝活,一种构思精巧品种繁多、无论皇家宫廷还是民间馆舍都不难寻觅的国粹,因而作者在介绍时往往充溢着自豪感、怀旧感、失落感与责任感。如“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就饱含着作为中国人无比的自豪感,另外作者说起屏风的有关知识来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也都显示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特别是最后,作者更是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能在屏风的使用上推陈出新,表达的是作者对屏的希冀和期望之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伧俗( ) 休憩( ) 帷幕( )
2.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屏有什么特点。
3.屏的制作与放置要注意哪些问题?
4.第①段中写母亲背诵“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作用是什么?
5.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因为经典,所以传承。屏风功能和美感浑然一体的作用,让这种古老的家具代代传承,成为中国家庭装潢艺术的一部分。读完了陈从周的文章,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屏风。
古代的屏风
汪莱茵
我国古代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钢筋水泥房屋那么严紧。为了挡风,古人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除了挡风之外,屏风还是建筑物中可以移动的精巧断隔,有的在床后安置屏风,亦作倚靠或挂置什物之用。紫禁城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正中的宝座上,设有雕龙髹金大椅,椅后摆着雕龙髹金屏风。这样陈设,不仅可以御风,又能增加御座的庄重肃穆气氛。由于屏风常摆设在室内明显的位置上,人们在屏风本身的美化和装饰上下过许多功夫,因此它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著名手工艺品之一。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有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套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帝王贵族们使用的屏风,用材尤其珍贵,做工精细,画面丰富多彩,瑰丽夺目。据史书记载,在西汉皇室的宫廷里,曾使用过璀璨斑斓的云母屏风、琉璃屏风和杂玉龟甲屏风等。《太平广记·奢侈·赵飞燕》称,西汉成帝时,皇后赵飞燕,向以挥霍无度闻名于世,有一次臣下向她进献三十五种贡品,其中就包括云母屏风和琉璃屏风。后世还出现有珐琅屏风、象牙屏风等等。这些屏风价值连城,多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奢侈品。所以《盐铁论·散不足》说,“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在我国,屏风的使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留存的实物甚少。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屏风,可说是现在见到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屏风实物。这是一具彩绘漆插屏,木胎,长方形,通高62厘米。屏板长72厘米,宽58厘米,厚2.5厘米。屏板下安有两个承托的足座。屏面髹漆,一面红漆地上满绘浅绿色油彩,中心绘一谷纹圆璧,周围绘几何形方连纹,边缘髹黑漆地,朱绘菱形图案。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红、绿、灰三色油彩绘云纹和龙纹。但见一条游龙飞舞于长空之中,昂首张口,腾云遣雾,体态轻盈矫健,形象神奇生动,富有想象力和艺术魅力。绿色龙身,丹赤鳞和爪,边缘菱形图案呈朱红色,色调醒目鲜艳,画工技巧高超,落笔潇洒利落,刚柔结合,奔放有力。
说起古代实用屏风,则要推1966年出土的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的一架漆画屏风。这是南北朝后期魏太和八年(484)以前的作品,大部分已经朽毁了,所余五块屏板还比较完整。板高约80厘米,还有四件浅灰色细砂石精雕的小柱础,每个高16.5厘米。如果复原起来,可能是一具四尺屏风,其形状不同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插屏,而是可供一人使用的设置在床头的围屏。
紫禁城宫殿里每个殿堂上的宝座后面,几乎都设有屏风,如“紫檀嵌黄杨木雕云龙屏风”“乾隆牙雕山水人物染色围屏”“雕龙髹金屏风”等都是清代极为珍贵的工艺品。屏面上的纹饰更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有浮雕的云龙纹,有镶嵌和刺绣的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它们是我国古代屏风的精品,集中反映了我国手工艺的高度水平。
(摘自《经典选读》,有删改)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历数古代屏风艺术精品,件件都饱含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气,也正是这种智慧和才气,才让这种器物推陈出新,直到今天仍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想一想本文和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一、阅读《说“屏”》回答问题。(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卷)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屏的知识?
2.读第1段,说说屏的什么特点赢得了外国人的“齐声称道”。
3.屏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4.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屏的喜爱之情?
5.作者除了介绍屏的知识,还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知识把握
1.cāng;qì;wéi。
2.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3.屏的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4.①引出说明对象。②使文章具有诗意和韵味。③引发作者的向往之情。
5.引用诗歌,丰富说明内容,增强说明效果,使说明语言生动、富有诗意,给人美感。
类文阅读
示例如:本文采用总分,课文采用总分总。
考题回放
1.从特征、作用、分类、设置等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2.屏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特点赢得了外国人的“齐声称道”。
3.既起分割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另外,还是“流动空间”,还有文化休憩作用。
4.第1段直接表达了对屏的向往之情。第4段写对人们忽视屏的建筑美现象的不满也反映了对屏的喜爱。第5段在对屏的闲滋味的体验和对屏的创新希望中寄寓了对屏的喜爱。
5.希望建筑师和家具师们在屏的制作上能有超越前人的成就。
漫话唯美画屏,弘扬民族文化一文由60作文网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作文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60作文网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