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好奇,指的是对不解的事物感到新奇,发生兴趣。有人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就去了解这变化的原因……好奇,会使你有很多新的发现,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请以“好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不限文体,除诗歌外;③字数在600—1000之间;④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⑤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好 奇
爸爸在财政局上班,每天都是准时上下班。(①可是最近一个星期,他回家明显比平时晚了足足有一个小时,引起我和妈妈的好奇。)
妈妈私下里跟我说:“他是不是外面有人了?”
“我爸爸是什么人,您还不知道吗?”我了解爸爸,他不是那种见异思迁的人,而且他和妈妈感情一直很好。
(②话虽这么说,可是爸爸的异常举动还是让我和妈妈多少有了一丝不安。)
一天,妈妈对我说:“芳芳,今天放学早点回家,我们一起去侦察侦察你爸爸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我也想搞清爸爸的状况,就一口答应了。
放学了,我和妈妈骑着电动车,直奔财政局。(③我们躲在财政局对面马路的小店里,仔细地观察着财政局大楼下的一举一动。)此时,正是下班时间。一会儿,只见爸爸拎着包走了出来。他招手叫了一辆出租车,上去车就开走了。
“有情况!”妈妈不容置疑地说,“快,赶紧跟上。”
好在出租车开得并不快,我和妈妈死死地咬住它。10来分钟后,出租车在一个小区门口停了下来。爸爸下了车,头也不回地走了进去。我和妈妈停好车,也悄悄地跟了进去。
爸爸来到一栋红楼的楼下,竟掏出钥匙打开门走了进去。我和妈妈隐约看到里面一个穿红衣的女人闪了一下。
(④妈妈气得浑身发抖,立刻就要冲进去。我摆摆手,示意她再等等看。)
过了有一刻钟的时间,爸爸出来了。后面跟着那个穿红衣的女子,他们正不知说着什么。“还挺年轻的。”(⑤妈妈往地上啐了一口,一下子冲了出来。)妈妈三步并作两步,就横在了爸爸和年轻女人的面前。
“你……你怎么来了?”爸爸根本没想到妈妈会突然出现,有点语无伦次。
“这要问你自己呀。”妈妈一字一顿地说,“怪不得这一个星期你都是上班早,下班晚,原来是……”妈妈看了年轻女人一眼,没把话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很明了。
“哟,这位是嫂子吧?”年轻女人显然听出了爸爸和妈妈的关系,又看看我,说,“这就是芳芳吧?”
“你还好意思说话。”妈妈白了年轻女人一眼,又看看爸爸,“说说吧,你们是什么关系?”
还没等爸爸开口,年轻女人就笑着说:“看来嫂子误会了,李大哥这几天是来替我照顾我生病的爷爷的。我爸爸前几天出差了,要两个礼拜才能回来,我又在外地,所以就拜托李大哥先照顾几天。我接到爸爸的电话就向单位请了假,今天刚到家。”
“原来是这样!”妈妈长吁了一口气。“为什么不跟我说清楚?”她不好意思地看着爸爸。
“这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同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有什么好说的。”爸爸也有点不好意思。
“看来我爸爸还是活雷锋呢!”我高兴地搂着妈妈的腰。
(⑥好奇,让我重新认识了爸爸,我为有这样的爸爸而自豪。)
(本文摘自网络)
2013年北京市的中考作文试题目是一个单词——好奇,而2012年则是一个偏正短语“少年风采”。一般来说,题目越具体越容易入手。这就说明,2013年的作文题目增加了难度。
对于“好奇”这个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一方面“好奇”本身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发生兴趣。因此,在文章中一定要写出“我”好奇什么,或者什么引发了“我”的好奇!另一方面,材料中提到“好奇,会使你有很多新奇的发现,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在整篇文章中还要体现出“我”因“好奇”收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哪些感悟等,要处理好文章的详略安排。
在立意、主题设置上,我们可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根据所提示的内容,由“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我们可以写对于自然的感知;由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我们可以写对于知识的感受;由对身边的人的变化感到好奇,我们可以写对社会生活的感悟。
在选材上,生活中可以引发我们好奇的,可以是亲人、社会上的陌生人、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的行为与所说的话,但一定是能够引发我们想要探索了解的事件。写作时,一定要注重事件的细节刻画。
这篇中考作文是一篇小小说。全文按照设奇——释奇——感奇为序,生动地表现了爸爸助人为乐的品质。整篇文章在构思方面非常巧妙,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一篇文章,在构思方面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呢?
另眼看山。在观察和描述某一事物时,我们可以有意换一下视角,如以非人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或者以人的身份融入到非人类的世界,那么所见所闻,势必与常情不同。
抑扬转换。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这样构思主题鲜明,情感强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无论是抑后再扬,还是扬后再抑,都必须注意情感的变化要真实自然、合情合理,切不可为了单纯的对比而生搬硬套地强加变化。
反弹琵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不妨在一片赞扬声中来个鲜明反对,或者在一片批评声中来个翻案反驳。如大家都认为“开卷有益”,那我们可以反弹琵琶:假设你开的不是有利于学习成长的书籍,而是毒害人们思想的不良书刊,那岂不是开卷无益了吗?
联想升华。可以是单纯的联想,托物寓意,给平凡的故事富于深刻的现实意义,使之动情感人;也可以就事论事,在议论中表现观点;还可以像《背影》那样,在文章中反复穿插,四次点背影,四次写流泪,真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endprint
句①,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句②,进一步铺设悬念,以“不安”增强“好奇”的效果。
句③,通过写“我”和妈妈的动作,体现“我”和妈妈在好奇心驱使下的所作所为。
句④,“我”比妈妈显得更沉稳,“浑身发抖”、“摆手”等动作表现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句⑤,“啐”、“冲”把妈妈气愤之极的一幕真切表现出来。
句⑥,干脆利落的总结,恰到好处。
这是一篇成功的中考作文。全文围绕“好奇”自然展开叙述,构思巧妙,善用描写,情节波澜起伏。具体说来:
认真观察感悟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素材
我们无法猜测文章中所叙述的故事是否发生在考生的家里,但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个认真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素材的考生。也正因为如此,考生才能在考场上大胆选取小小说这种形式来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考生选取的素材真实可信:爸爸在财政局上班,最近一段时间回家时间比以前晚了许多,引起家人的怀疑,经过“我”和妈妈的侦查、跟踪,终于发现爸爸去了“红衣女人”的家里,妈妈误会了爸爸和“红衣女人”的关系,在“红衣女人”解说之后,真相终于大白,原来爸爸在帮助同事照顾生病的父亲。试想,如果这对母女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就很难引发她们的好奇心,就很难成就这样一篇意境深远的考场佳作。同时,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非常积极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的主题在于歌颂爸爸的无私奉献精神,爸爸帮助外出的同事照顾生病的父亲,没有和家人声张,也没有到处表白,只是默默地付出,这正是雷锋精神的具体表现。有的同学可能要怀疑这篇文章素材的真实性,认为这个故事可能不是发生在作者家中,但我们知道,小说的取材是很广泛的,我们可以根据生活中观察到的人和事确定写作素材,也就是说,事件可以不发生在“我”家,可以是“我”观察到的发生在别人家的事情,但都可以以“我”为线索人物展示出来。
构思巧妙一波三折,有张有弛吊足读者胃口
小说的主人公爸爸被设计在财政局工作,一开篇爸爸便出现了和平时不一样的反常现象,近一个星期每天回家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一个小时!为什么?这一个小时的时间爸爸去哪里啦?是财政局近期工作太忙加班了?是有什么其他别的活动?为什么不和“我”和妈妈说明一下?自然引起“我”和妈妈的好奇,也引起读者的好奇,从而产生猜想,激发读者追读下去。考生对小说情节的设计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张弛有度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妈妈和“我”决定跟踪爸爸,查明真相。这是妈妈最想做的事情,也是读者最想知道的。就在“我”和妈妈去盯梢爸爸时,意外地发现爸爸进了一户人家,一个穿红衣的女人又在屋里闪动。这不免又一次引起人们的猜疑?这个女人是谁?和爸爸是什么关系?文中的妈妈肯定是这样猜疑:难道丈夫有外遇了?这似乎又一次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考生难道要写一篇家庭伦理小说?妈妈终于横在爸爸和年轻女人面前。红衣女人究竟是谁?妈妈的责问把情节推向高潮。随着红衣女人的释疑,情节渐缓,也让读者舒了一口气。原来红衣女人是爸爸同事的女儿,她是接到电话后来照顾生病的爷爷的。小说的情节设计可谓有张有弛,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考生在人物的描写上下足了功夫,使得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有个性。文章的主要人物是爸爸,但对爸爸的直接描写并不多,开篇客观交代爸爸的工作和近期表现后,直到小说结局部分,爸爸才说了两句话,一句是语无伦次地问妈妈为什么会找来,另一句是爸爸解说自己没有和妻女说明事情真相的原因——同志之间互相帮助,不值得一提。由此看来,对爸爸的形象塑造是通过写妈妈的言行来表现的,也就是说,通过写妈妈来烘托爸爸形象的高大。对妈妈这个人物,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神态描写。“他是不是外面有人了?”写妈妈对爸爸的猜疑?不相信是这样又不敢肯定,尽管女儿一再否认,妈妈还是不放心,想弄清丈夫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和“我”商量决定跟踪。在跟踪途中,妈妈的“有情况!”“快,赶紧跟上。”显示出妈妈非常的急切,想知道爸爸到底在干什么。看到爸爸进楼并有红衣女子闪现,妈妈的动作比较明显,“气得浑身发抖,立刻要冲进去”表现妈妈的气愤之状。在爸爸和红衣女人面前,妈妈的神态描写更加形象,“白了年轻女人一眼”,写出了妈妈对年轻女人的轻蔑。而妈妈在文末的两句话则写出了误解爸爸的不好意思。关于“我”的几处语言,则是对爸爸品质的肯定,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我高兴地搂着妈妈的腰”这个动作为我们一家的和谐温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