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霞
(课前播放歌曲《谁不说咱家乡好》)一、寻故乡印记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最美是故乡》的写作课。故乡,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词儿,它像一坛岁月越久滋味越浓的醇酒。下面我们一起去找寻故乡的印记。在你看来,故乡是什么?
生:故乡就像是一股清泉,流淌着我的思念。
生:故乡是门前的小胡同,我每天都走过。
生:故乡是村前的小溪,盛满儿时的喧嚣。
生:故乡就像一曲优美的旋律,无论我在哪里听到,都悦耳动听。
师:同学们眼中的故乡和名家笔下的故乡一样,正如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一文中说的:“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让我们一起走进名家的故乡,看一看他们是怎样描写自己的故乡的。
(屏显)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 漂亮。
—— 萧红《祖父、后园和我》
(生朗读)
生:萧红描写了在后花园里与小生灵一起玩耍的乐趣。
生:通过描写小生灵颜色的五彩斑斓,可以感受到萧红童年的快乐。
师:小生灵的颜色是五彩斑斓的,除了颜色,作者还从哪些角度来写这些小生灵呢?
生:“嗡嗡”从声音的角度写,“胖圆圆”写出了小生灵的形态,可以看出,童年的萧红是多么快乐呀!
师:确实如此,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这个片段。
(屏显)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 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师: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萧红的童真童趣。
师:这就是萧红童年的故乡,色彩斑斓,充满童真童趣。其实呀,故乡就是连接着回忆的景,每一处景物都在诉说着童年的美好。那么,其他名家笔下的故乡呢?我们读读看。
(学生朗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龙应台《乡音》、刘川北《亲亲,我的麦子》中的片段,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生:汪曾祺笔下的故乡就是家鄉的特产——高邮鸭蛋,可以看出汪曾祺对故乡的热爱。
生:汪曾祺在描述吃鸭蛋时,一个“吱”字,写出了红油之多,可以看出作者对鸭蛋的喜爱,对家乡的思念。
师:其他名家是怎样写的呢?
生:龙应台通过写听到的乡音,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生:从龙应台《乡音》“我蜷缩在被窝里,耳朵却野狼一样竖起来”一句中,我读出了作者听到熟悉的乡音时的激动,父亲仿佛就在门外。
生:刘川北《亲亲,我的麦子》中,通过描写父亲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出父亲对麦子的珍视,以及丰收后的喜悦。
师:下面我们一起梳理同学们交流的内容。先看看汪曾祺的。
(屏显)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
——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师:汪曾祺描写的是家乡的味道,其实就是舌尖上的故乡,是那样的有滋有味。“一扎”“一冒”,鸭蛋的滋味便溢满唇齿。汪曾祺有端午的鸭蛋,我们呢?
生:周村烧饼、博山酥锅……
师:这是我们舌尖上的故乡。
(屏显)
舌尖故乡,有滋有味
师:我们再来读读龙应台笔下的故乡。
(屏显)
我蜷缩在被窝里,耳朵却野狼一样竖起来。这窗外的人,怎么回事,竟然全说着我父亲的话;那声音、腔调,熟悉而亲切,像条睡暖了的旧被,像厨房里带点油腻的老钟。我冲动得想趴上窗子看看这些人的面貌—— 他们和父亲可长得也相似?
—— 龙应台《乡音》
师:当龙应台听到这句乡音时,有什么感受?
生:亲切熟悉,好像听到了父亲的声音。
师:可以说,一句乡音,余韵悠长。
(屏显)
一句乡音,余韵悠长
师: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生摇头)老师有过,当听到家乡人说话时,忍不住上去交谈。其实,乡音才是我们真正的母语。母亲正是用它来教我们咿呀学语。不管过去多少年,容颜可改,但乡音不变,所以才说“乡音无改鬓毛衰”。那么刘川北笔下的故乡呢?请同学们齐读。
(屏显,生齐读)
麦穗翻成了浪,父亲在岸边张望。父亲用手掐下麦穗,放在掌心,然后两只手吻合在一起,用力搓动。麦壳脱落了,带着麦芒的麦壳分明是一把把吃饭的小勺子。父亲探下头,用力吹,一边吹,一边簸箕一样轻轻地簸动,麦壳飞了出去,掌心余留下洁净的麦粒。麦粒像出生的婴儿一般安然饱满,它们不似先前的水嫩,一颗露珠一样,还没有碰触到就碎了。父亲把麦粒放到嘴里,耐心地品尝辛劳的日子结晶出来的甜蜜。麦粒在父亲的心田,发芽,拔节,秀穗,灌浆……然后,它们结出穗子,那些麦穗胀满了感恩与期望。
—— 刘川北《亲亲,我的麦子》
师:在刘川北的笔下,那洁净的麦粒装着乡村人甜美的生活。你再来读读表示父亲动作的词语,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在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尽显丰收的甜蜜。
师:饱满的麦穗串起的是几番乡事,浸透着乡村人的情真意切。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看惯了乡村人们辛苦劳动的背影,那也是一道亮丽的风 景线。
(屏显)
几番乡事,情真意切
师:这都是名人笔下的故乡。大家再想想,为什么萧红笔下的那个后花园让人如此迷恋,汪曾祺笔下那一枚“端午的鸭蛋”如此耐人回味,龙应台听到那句乡音会如此动容,刘川北看到那几番乡事又如此感怀呢?
生:因为他们在描写时充满真情实意。
生:高邮的鸭蛋是汪曾祺故乡特有的,那句乡音是单单属于龙应台的,那片麦浪是刘川北故乡的。
师:也就是说,这是属于名家独特的乡土印记。当你生活的这片土地就在你脚下延伸的时候,你有没有用心去感受过她的美丽呢?
(屏显故乡的照片,照片略,教师解说)
师:杨寨古塔经历了千年烟云,阅尽人间明媚。村边的小河哗哗地流着,带走了我童年的欢乐。满池的荷叶捧出荷花的妖艳,蕴藏着莲藕的脆甜。河岸的麦苗伸展着嫩叶,顶着亮晶晶的期盼。房前的古树诉说着沧桑的容颜,守卫着家的平安。公园里的杏树开满了粉嘟嘟的杏花,点亮了一个季节。五月的槐花散发着一年的清香,金黄的槐花饼赶走了一脸的惆怅。还有妈妈手中那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每一根都是我长长的思念,无论走到哪里,那种香都会让我沉醉留恋。二、抒故乡情怀
师:故乡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定会勾起你的绵绵乡情,印在你的心上。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写一个片段。(生写作5分钟,师巡视)好,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的写作成果。
(生1展示并朗读)
清晨,我在温暖的被窝里伸了个懒腰,忽然耳畔传来了那熟悉的叫卖声:“卖豆腐喽——”那是村中做豆腐的刘大爷,每天这时,他的叫卖声就如闹钟般准时响起。他总是先敲上几下,然后放开嗓子吆喝几句:“卖豆腐喽,叫安豆腐……”那声音清脆,悠长,如歌,似曲。
他蹬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上面盖着的白布没有一丝污迹,下面的豆腐白花花,方正正。“来五块钱的豆腐!”“刺啦”一下,用手一掂,放到秤上一秤,总会多出一两。
(生2展示并朗读)
当光芒褪去,唯一怀念的,还是那树荫中冥冥的一盏清茶……
祖母爱茶,也正如一杯清茶,无欲无求,毫不张扬,甚至可以称为性情寡淡。自从祖父走了之后,祖母就更不言语了,但一到院中那棵祖父年轻时栽下的槐树下,祖母便又侃侃而谈了。
那片荫庇下,是一方红木桌,青花白瓷的茶碗,釉色发亮的茶船。这可都是祖母的心头宝,从嫁给祖父起就珍贵得不得了。祖母的手指轻轻搭在透彻晶莹的白釉上,翡翠手镯与壶身轻碰,发出清脆悦耳的聲音。
师:这两位同学的作文都写出了自己的情怀,写出了自己对故乡的爱。故乡最美,美在充满文化气息的山水画,美在麦田里的一片金黄,美在那片荫庇下的一缕清香……但是,当我们长大了,当我们离开我们的家园,你对故乡又会有怎样的理 解呢?三、道故乡情结
师:曹文轩说,当有一天我们背起行囊,踏上通往理想的征程时,家园就成了我们心灵的栖息地。余光中的一曲《乡愁》,曾感动了无数人。
(学生配乐读《乡愁》)
师:你对故乡又有怎样的理解?
生:乡愁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无论我走到哪里,对她的眷恋不变。
生:当我们从乡镇走向大都市,从传统的宁静走向现代的喧嚣时,我们依然记得土地的芳香,依然懂得故乡母亲的情怀。
生:世上最珍贵的礼物是一抷乡土,生命最深邃的思念是一缕乡愁。
师:说得非常好!世间万般情,唯有乡情浓。乡愁是一种难舍的故土情结,更是一种浸入人心的人文情怀;是一个灵魂的依靠,还是一种皈依母体的文化精华。一缕乡愁,丝丝情愫,乡愁之旅无尽头 ……四、推荐阅读
师:学习了关于故乡的写作片段,我推荐大家课后阅读《中国文化名人谈故乡》《记住乡愁》(专题片)等,用阅读影响写作,在阅读中提升感悟。好了,下课。
生:老师再见!点 评
基于学情,合理利用乡土资源
莫言说,写了一辈子,没写完一个乡村!毕飞宇说,我写完了《玉米》和《平原》两部长篇,才觉得自己对得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刘亮程说,我没有天堂,只有故土!
农村生活天广地阔,乡村素材取之不竭。农村的学生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在写作上有着城市学生所无法模仿的生活姿态、生活沉淀,这就是农村学生的优势。是谁在一声声虫鸣里醒来,一声声犬吠中睡去?乡村生活中有写不尽的故事,有唱不完的歌,但是,在我所执教了三年的班级,没有一个学生的笔下有乡村的影子。那么,如何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形成行之有效的乡土作文教学方法,提高乡土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从执教的《最美是故乡》体验式写作指导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一、基于学生模仿的特点打开习作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作文有一个模仿的阶段,理想的状态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真情实感,对名家的写作过程做“想象性还原”,也就是说,模仿不是对静态例文的仿制,而是动态地体验该例文的写作过程,探究作者是如何把自己涌动的真情实感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那么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把熟悉的记忆从大脑深处提取出来?借助名家的作品是可行的办法。
在“走进名家故乡”这一教学环节,通过阅读萧红《祖父、后园和我》中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萧红童年的故乡色彩斑斓,充满童真童趣。通过阅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让学生明白汪曾祺描写的舌尖上的故乡是那样的有滋有味。通过阅读龙应台的《乡音》,感受龙应台笔下的故乡就是那一句乡音,让学生明白,乡音才是我们真正的母语。母亲正是用它来教我们咿呀学语。不管过去多少年,容颜可改,但乡音不变。而在刘川北的笔下,那洁净的麦粒装着乡村人甜美的生活,在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尽显丰收的甜蜜。饱满的麦穗串起的几番乡事,浸透着乡村人的情真意切。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看惯了乡村人辛苦劳动的背影,那其实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正是因为欣赏了名家笔下的故乡,所以学生在写作时,笔下才有了那动人的乡音、乡味、乡情。比如有学生写吃蚂蚱:“奶奶端上一盘金黄,咬一口,咯嘣脆。”家乡的味道便有声有色。在写乡音时,最难忘的是半睡半醒间,从楼下传来刘爷爷卖豆腐的声音:“先敲上几下,然后放开嗓子吆喝几句‘卖豆腐喽,叫安豆腐……那声音清脆,悠长,如歌,似曲。”
写作基于阅读,通过阅读名家笔下的故乡,探究名家是如何把自己涌动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向开启学生的语言资源库,来唤起学生对故乡的情感,组建自己的乡土资源库。
二、基于符號性活动形成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符号性活动形成情境是指利用和创设各种视觉符号、语言符号的观察或阅读活动,形成写作学习任务情境的方式。
将学生拍摄的照片制成幻灯片,像放电影一样勾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乡土印记。大到一条河流,小到一块瓦砾、一根稻草,它们的背后,都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种深沉的情感。将知识浸润于社会文化中,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写作教学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写作知识的内化。
三、基于学生理解进行拓展延伸
乡土类作文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抒写故乡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上,那么这类作文教学便会流于形式,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而且,对故乡的理解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可感的载体上。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谈对故乡的理解,明白乡愁是一种难舍的故土情结,更是一种浸入人心的人文情怀;是一个灵魂的依靠,还是一种皈依母体的文化精华。
作文教学应该教什么?我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作文课应该是针对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教师引领示范,学生理解模仿,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乡土类的作文教学教什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与其去教关于文章学、写作学,诸如观察、立意、构思、布局等技法性知识,不如去鼓励、唤醒学生的思维认知。农村的学生不缺素材,缺少的是唤醒记忆深处的积淀和真实的 表达。
一缕乡愁,丝丝情愫,乡愁之旅无尽头。一次探索,几经周折,乡土作文的教学没有终点。
“最美是故乡”教学创意一文由60作文网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作文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60作文网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