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少年时

时间:2020-06-02 14:55:04作者: 甘盼丹

周俊根

最美不过少年时,少年时期充满理想,对未来满怀憧憬。拉萨河畔三少年是为可爱,幼小的他们已经懂得关注藏区牧民的饮水问题;大成、二成最为执著,为了实现曾经的“理想”,历经艰险登上神秘的草垛山;湘西凤凰县乡村里龙张欢最为可怜,本应躺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她,却过早地承担起不应这她这个年纪的孩子所承担的责任,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与她错过……

拉萨河畔三少年

王宗仁

①我和拉萨兵站青年军官曾和礼沿着拉萨河轻松散步,不觉间半里路就走出了。这时拉萨河拐了个小弯,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河滩。老远我就看见三个小人影在河畔晃动,阳光最白的正午他们像一幅水彩画,展示在河滩上,显得格外生动和抒情。尤其是那三顶像鸭舌似的藏式小帽,被阳光镀成独具特色的亮点,亮得夺目。我们走近一瞧,三个藏族少年正忙着“施工”哩!他们一人握着一把小圆锹,哧吭哧吭地铲着半湿不干的泥沙,泥沙堆在旁边。堆积的泥沙渐渐变大,锹下的坑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这是在搞什么“工程”呢?我们止步参观……

②三个少年并没有因为陌生人的到来而中断他们的活路。在我和小曾悄不声站了好几分钟后,那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说大也就是10岁刚露个头吧)抬头很友好又调皮地给我们做了一个鬼脸,就算打了招呼,另外两个孩子压根就没理我们的茬。三少年手中的铁锹很有节奏地轮番起落,一锹,两锹,三锹……那半月形锹刃,被阳光照得亮闪闪的,像镀了电光,起落有序。落——铲下一锹泥沙;起——扔下一锹泥沙。那些泥沙大小相等,呈三棱形,上面清晰地留下了一道锹刃的弧线。乍看,仿佛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垒在一起,成了很规则很美观的工艺墙……

③三个少年到底在做一个什么“工程”呢?新鲜,好奇,我再也不想沉默,便央求他们“停工”,接受了我的采访。三少年都是草原马背小学的学生,个头稍高些的也就是给我们扮鬼脸相的那个叫仁青,鸭舌帽檐上绣着一朵格桑花的那个叫尼旺,脸黑得像从赤道几内亚来的“拉菲克”的那个叫多吉。三个形影不离的小家伙,穿的是一模一样的藏靴,靴尖上那个翘起的像大象鼻子一样的装饰物,展示着同样的宁弯不折的倔犟。他们说了,好朋友就应该从小走在一条路上。他们还说了,他们长大后要用学来的本领把拉萨河的水引到半山腰的哲蚌寺,让那里的僧人和附近的牧民吃水用水都方便。有人告诉他们,不等你们长大拉萨河的水就会引上山的。他们便说,西藏山区的牧民多得很,我们要给更多人引去方便水!谁能说这些娃儿们说的没有理由呢!

④这个周五的下午,三个少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认认真真地商定了一件事:周日他们要在拉萨河畔做一个引水工程的模型,也算是他们的“实习工程”吧!事情就这么定了,说干就干,立刻见行动……

⑤这不,现在他们已经修好了“水库”,而且是三个,两个蓄水库,一个输水库。这样就能保证充分的水源。“水库有了,可是还没有见到水?”我故意这样问三个少年。跟着我的话音,只见仁青举起铁锹,三刨两挖,就掘了一条通往拉萨河的小河沟,很快,河水就顺着河沟流进了三个“水库”。水满,他关了闸。嗬,一串糖葫芦。不,是连环海!

⑥三个少年乐得直蹦高,瞧那幸福劲!

⑦我跟着他们心花怒放。此刻,我最直接也是最强烈的感觉是,理想的火焰在拉萨河谷行进,生命的脚步在浪涛里奔跑。其实人生的目标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三少年锹下的这条小河沟就缩短了今天和明天的距离!

(2012年1月28日《新民晚报》,有删节)

【思考】

1.结合语境理解结尾一段中“遥不可及”一词的含义。

2.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3.请任选一角度为文中的画线句写一个批注。

4.文章是如何抓住三个少年的特点对他们进行介绍的?

5.看着三个少年乐得直蹦高,“我”为什么也跟着他们心花怒放呢?

两个少年

李建永

有两个少年,是同胞兄弟。大的叫大成,小的叫二成。大成十七岁,二成十六岁。大成身体结实,孔武有力,曾在夜间的西瓜地里跟父亲并肩作战,把七八个偷瓜贼打得落荒而逃;二成比大成瘦弱一点,戴一副眼镜,看上去文文静静。大成初中毕业后留在村里,与父母一起下田劳动,如今已是一把务农好手;二成考取了县城中学,正在读高中。

每逢节假日,二成回到村里,与大成一起下田,一边劳动,一边谈天,兄弟二人亲密无间。

有一天,二成指着远处的一座山峰,对大成说:“哥,还记得不———咱们小时候不是说过要上草垛山去看看吗?”大成停下手中的活儿,好像被弟弟从睡梦中唤醒似的,憨憨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说:“明天就去。”

第二天清晨,两个少年瞒着父母,邀了两个年龄仿佛而且早想登山的伙伴,出发了。

从村子到山脚,约十余里坡路。四个少年一路爬坡爬到山脚下,另外两个伙伴就开始动摇了。一个说,没带干粮没带水,渴了饿了怎么办?另一个说,听说山上有金钱豹子,真的遇上可就完蛋了。眼看两个伙伴只管坐在石头上磨嘴皮子,全无动身的意思,二成说:“哥,咱们走吧。”大成对两个伙伴说:“回去给我父母捎个话,就说晚饭以前我俩赶回家。”

目送走两个伙伴,二成转身冲大成一笑,抒情地说:“我们就要爬草垛山了……”

大成在前边拨开丛刺带路,二成在后边一路紧跟,翻一道梁,下一条沟,再翻一道梁,又下一条沟,不知翻过多少梁,越过几条沟,终于踏上草垛山的顶峰了!令大成二成惊奇的是,一路上山,又是参天古树,又是蓁莽丛生,不料峰顶上却有数十丈大小的一块地方,平荡而光滑,周边长满了红得鲜艳夺目的叫不出名字的野花,一簇一簇的,美艳极了!

站在峰顶,向四周极目远望,东西方向是绵延不绝的大大小小的山峰,山南山北都是一马平川,间或可以看见一小堆一小堆的城镇或村庄。二成突然呐喊:“我登上草垛山啦———!我登上草垛山啦———!!”大成也手卷号筒嗷嗷地嚎叫,野狼似的。两个少年欣喜莫名,狂蹦乱叫。

兴奋、激动、疯狂过后,两个少年才感到又饥又渴。渴了还可以下到沟底捧起泉水喝几口,饿了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二成看到树上红的绿的大的小的各种果实,就想摘几个疗饥;大成不许,怕他中毒。此际,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快下山。

二成毕竟是个书生,又饿又累,几次对大成说:“哥,休息一会儿吧。”大成说:“不行!你不看太阳已经偏西了,我们必须赶在太阳落山前下了山,不然,等天黑了,想下也下不去了。”二成听得毛骨悚然,精神陡增。

回到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两个少年的父母,既着急,又生气。他们的妈妈已经急得哭了,一边哭一边骂,然而,两个少年却在骂声中酣然睡去了。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两个勇敢的少年,是我大哥的儿子、我的两个侄子。

前不久我回家探亲时,听到他们的“事迹”,觉得很有趣。

我问大成二成,为什么要去爬草垛山?他们很腼腆地相互对视一眼,大成捅了捅二成,二成说:“为了一个理想,童年时候的理想。”他说,“草垛山对我们来说太神秘了!太有吸引力了!小时候,我和哥就商量过,我们将来一定要爬上草垛山,亲眼看看山顶上———还有山的南边、北边、东边、西边到底都有些什么?”

二成说得很平静,也很平淡,甚至说话的时候还不好意思地低着头,但在我却不啻一个晴天霹雳!

“理想”这个字眼儿,对于生活在红尘滚滚的大都市里的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未曾听到过了;想不到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很贫乏的两个农村少年的心中,它仍然在熠熠发光!

(选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4期)

【思考】

1.文章第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2.文章主要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文章写了两个“伙伴”,这对表现两个少年有什么作用?

4.请任选一角度为文中的画线句写一个批注。

5.成长中的你有什么理想呢?你准备怎样去实现它呢?

没有人能还她

一个美好的童年了

陈倩儿

从来没有人告诉10岁的龙张欢,童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活法。

她是湘西凤凰县乡村里的一个小姑娘。自6岁半上小学一年级起,她开始背着8个月大的亲弟弟去学校。如今,亲弟弟长大了,她又接着抱起了两岁的小表弟。

这样的童年在当地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然而近日,她生活的瞬间经过支教志愿者用相机定格,并上传网络后,一下子击中了无数网友的心。

照片中,扎着马尾辫的龙张欢坐在乡村小学的课堂里,怀里紧紧搂着睡得正香的小弟弟,她自己似乎也在犯困,几乎合上了双眼,顾不上课桌上摊开的课本。

感动、心酸、揪心,一下子成了网友们评论的关键词。或许是想了解详情的人太多,这所乡村小学疲于招架,竟然开通了官方微博。由此,一个常常听闻却无从走近的群体的生活,得以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龙张欢的家里,孩子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大人。两位老人的四个子女,统统和伴侣一起离开老家,或是打工,或是参军。眼下的屋檐下,只剩下8个孩子与两个老人。

患病的爷爷站立不稳,奶奶又起早摸黑地忙着农活。在缺乏成人庇护的世界里,8个孩子只能互相扶持,互相拉扯。

他们不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城市里,与自己同龄的孩子们怎样度过童年——反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跳过童年,被不可回避的外力拉扯着,早早地走进了成人的世界。

他们最小的才两岁,最大的12岁。能自个儿走路的,每天负责砍柴、割猪菜。家里的饭菜,12岁的大姐姐独力承担。山上的泉水,则一个搀扶着一个去接取,洗干净的衣服,又分担着一人一点儿地背回家。

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他们本应躲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撒娇玩闹,任性淘气,又或不顾一切地发一场脾气。这一切,普通孩子最自然的生活,却是留守孩子们不敢企及的奢望。

在龙张欢就读的小学里,这样的生活一点儿也不特殊,带着弟弟妹妹去学校的大有人在。同学们常常抱着孩子听课,背着孩子玩耍,下课了,还自觉地手把手教孩子学写字。

他们还是一群小学生,却又俨然成了一群小爸爸、小妈妈。在他们的世界里,各种任务、责任与压力像噩梦一般无休止地纠缠着他们,夺走了童年最珍贵的礼物——玩耍与欢笑。

这样的成长过程,必定带着外人不可理解的痛苦。曾在苗寨的乡村小学任教7年的吴建辉至今记得,一天课间,龙张欢看着一些同学在快乐地跳绳、踢毽子,突然把手中的弟弟放在地上,冲向了操场。不料,弟弟嚎啕大哭,内疚的龙张欢马上又折了回来,抱起弟弟后,自己也忍不住大声哭了出来。

在外人看来勤劳、懂事的龙张欢大概也说不清楚,自己的内心其实有着怎样复杂的情绪。一旁的老师甚至担忧,这一个小女孩的内心是否太缺乏亲情与温暖,她长大以后会否因此变得叛逆,或者孤僻,而那看似缥缈又不可回避的城乡差距,又将在这一个孩子的身心烙上怎样的印记。

这种种的疑问还无法在当下获得完满的答案,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能还龙张欢一个美好的童年了。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26日,有删节)

【思考】

1.对于像龙张欢这样的孩子来说,童年的另外一种活法是怎样的呢?

2. 第三段中作者说:“这样的童年在当地人看来再正常不过。”这是为什么呢?

3. 龙张欢的生活照片上传网络后,为什么会一下子击中了无数网友的心呢?

4.阅读文中的画线句,体会两个“大哭”的不同含义?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参考答案】

《拉萨河畔三少年》 1.遥不可及,指很远很远。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2.我和拉萨兵站青年军官曾和礼沿着拉萨河轻松散步,看到在河滩上有三个藏族少年正忙着“施工”。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这句话描写了三个少年的表现,既表现了少年的友好,更表现了他们的专注,进而说明三个少年并没有因为陌生人的到来而中断他们的活路。 4.抓住三个少年的身材、外貌、衣着等方面的特点对三个孩子进行了介绍。如仁青:个头稍高些、给我们扮鬼脸相; 尼旺:鸭舌帽檐上绣着一朵格桑花;多吉:脸黑得像从赤道几内亚来的“拉菲克”。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三个少年虽小,但却心系西藏山区牧民牧民的饮水问题,看着他们在拉萨河畔做的引水工程的模型,“我”为他们有如此的理想而高兴,相信在不久的明天他们的理想会实现。

《两个少年》 1.简要介绍了本文主人公两个少年大成、二成的基本情况。 2.两个少年为了实现童年的理想,爬上草垛山。 3.通过两个伙伴的知难而退,说明去草垛山的困难与艰险,衬托两个少年勇敢及坚定的意志。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妈妈的哭是因为妈妈的担心,“骂”是责备的意思,妈妈责备他们私下上草垛山,让家人担心。两个少年在妈妈的边哭边骂中“酣然睡去”,是因为他们太疲劳了,也说明他们此行的艰辛。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的理想是到骑车到青藏去看一看,领略那里的自然风光及一路的美丽风景。等我长到十八九岁时,我会约上好伙伴利用暑假去实现我的理想。

《没有人能还她一个美好的童年了》 1.就是普通孩子的普通童年生活,躲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撒娇玩闹,任性淘气,或不顾一切地发一场脾气。 2.在湘西凤凰乡村,龙张欢这样的留守儿童还有许多,那些孩子大多过着像她这样的生活。 3.对于生活于都市里的网友来说,龙张欢的生活与城市里的孩子的生活差距太大,这是他们难以想像的,龙张欢的生活的生活让人感动、心酸、揪心。 4.弟弟的嚎啕大哭,是因为姐姐把他放在地上,冲向了操场,他为失去了姐姐的照料而哭;龙张欢的大哭,是她不能像其它孩子那样快乐地跳绳、毽子,她为自己没有快乐的童年生活而伤心。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相对于龙张欢来说,我们的童年太幸福了,真心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也真心的希望他们能过上普通孩子的童年生活。

作文投稿

最美不过少年时一文由60作文网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作文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60作文网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