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散文写作引导与互评》教学案例

时间:2020-05-13 16:45:20作者: 蚁半莲

卢佐兴

【设计缘起】

从2006开始,我校(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成立了“初中作文层级训练”的课题组,我成为本课题的研究老师。我们发现初中的作文训练应该建立一个序列,这个写作训练的序列既是学生写作能力点的序列,同时也要与各年级各册各单元的课文编排的内容和主题紧密地结合。另外,我们觉得初中训练学生写作除了彰显学生的才华之处,更重要的是训练规范性,毕竟写作是面对大多数的,不是面对写作尖子。这就像武警战士们学习格斗一样,开始也是一招一式地练,到了实战之中,他们就把这些招式随机应变地发挥出来了。于是,我们的课题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根据单元课文的特点,跟课文学习写作。我的这一个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学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后,我挑出胡适的《我的母亲》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引导学生写作亲情散文,定写作题为《父亲(母亲)带给我的》。这个连贯的写作课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感知《我的母亲》一文在写作上的特点,讨论品味,从中借鉴到写作的方法。第二课时由学生写临场作文。第三课时引导学生互评作文。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我的教学设计的大致走向。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写作引导

一、引入

师:同学们,俗话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向我们传递的意思是父母对我们的成长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写一篇文章来盘点一下我们的父母到底带给我们怎样的影响。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要写的这个作文题目。

(课前在小黑板上板书两个作文题目:母亲带给我的、父亲带给我的)

师:这个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呢?

生:要写出母亲或父亲对我们的影响。

师:你已经准确地把握了题意,很好!那咱们怎么来写呢?咱们先来看一看本单元所学的五篇课文中,哪一篇课文与我们今天要写的这篇亲情散文在题旨上比较相似?

生:《我的母亲》,胡适写的。

师:同学们的意见是一样的吗?

生:(齐声)一样。

师:那好,咱们就来向这篇课文取取经,从中寻觅到有益于我们的写作启示。这篇课文会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来领略这篇课文的美丽风景!

二、向课文学写作

师:这篇文章咱们已经在学新课的时候认真地学过,相信大家对课文一定比较熟悉。只不过今天我们就不具体地来品味这篇文章了,我们需要的是从写作的角度来切入这篇课文。大家先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结构,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第一部分写我九岁以前的生活片断。

师:概括得很准。作者的童年与同时代的孩子一样呢,还是比较相似,或者完全不同?

生:完全不同。

师:你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与同时代的孩子相比,胡适有一个“别样的童年”,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板书:别样的童年)

师:第二部分呢?怎么概括?

生: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师:作者的母亲与你的母亲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你能简单地比较一下吗?

生:胡适的母亲天不亮就喊他起来,用很长的时间来教育他,我的母亲没有这样做,很多时候是吃饭的时候教育我。还有我的母亲有时当着别人的面训斥我,搞得我很难堪。(生笑)

师:你觉得作者母亲的教育方式好吗?

生:我觉得很好。

师:而他的母亲的教育方式是一般母亲做不来的。胡适的成就与他的母亲有没有关系呢?是不是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不一样的母亲,导致了他的成功?

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师:好的。那咱们就把第二部分内容概括为“别样的母亲”。(板书:别样的母亲)

师:那再看第三部分,怎么概括?

生:别样的人生。

师:你怎么想到老师的心里去了。

生:因为你前面都是用“别样”,而最后两段又在写自己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所以我就这样概括了。

师:你很聪明。(板书:别样的人生)

师:那这三个内容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联系的呢?

生:(几位同学说)有联系的。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三部分结构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吗?

生:我觉得因为有了“别样的母亲”才有了“别样的童年”,而有了童年的别样经历和别样母亲的影响,才有了作者“别样的人生”。

师:嗯。同学们认为是这样吗?

生(齐):是这样。

师:你们的意思就是说这几个部分之间有种因果关系,由前因后果而串联在一起。老师觉得正是这个因果关系形成了一个连环的结果,从而使文章具有了整体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是完整的,而不是散的。这几个部分就因为这种内在的联系而贯通在一起了。这也是我们从本文中学到的第一个秘决——因果连环的结构,请大家记下来。(板书:秘诀之一:因果连环的结构 整体感)

师:我们再深入研究这篇课文。在这结构的三大块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哪一块呢?起基础作用的是哪一块?

生:别样的母亲。

师:是的,母爱是我成长的源泉,这样写也体现这篇文章的题旨。那作者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母亲的呢?

生:一个是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一个是写母亲与他人的交往。

师:可以简略地概括为:母亲与我、母亲与他人。(师板书)

师:在文章中你发现这两个内容哪一个内容写得更多、更详尽呢?

生:从篇幅上看写“母亲与他人”更多一些。

师:这老师就不明白了。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回忆的是母亲对自己成长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的感恩之情,那么从写作内容上,应该要以母亲对我的教育作为主体,或者说可以不写母亲与他人的内容,你能帮老师解答这一个疑惑吗?

生:既写到母亲对我的正面影响,也写到母亲侧面对我的影响,写她与他人相处,也是从我的眼中来看的,也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作用。

师:你说得很对,你把课文学得很透。母亲的影响除了正面的影响——言教之外,还有侧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这样一个立体的母亲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师:那么,从刚才这个问题的探讨中,你获得什么写作秘诀呢?

生:既写言教也写身教。

师:你的发现是正确的,可不可以与老师所发现的第一秘诀在语言上结构相同呢?

生:言教身教的结合。

师:老师给你换两个词。其实写言教就是正面写母亲对我的教育,而写身教就是侧面写母亲对我的影响。所以老师概括为:秘诀之二:正面侧面的结合。(板书)

师:正面侧面的结合有没有什么好处呢?

生:使人物有立体感。

师:你真聪明,又想到老师心坎上了。(板书:立体感)

师:好,咱们已经在这篇课文中发现了两个秘诀,也就是发掘出了两个宝藏,那还有信心继续往下挖掘吗?

生(齐):有!(声音很响亮)

师:那好,咱们继续深入。在挖宝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最后一段齐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你们发现了吗?胡适的母亲带给胡适的影响有哪些呢?

生:做人上的影响,使人养成了好脾气。

师:是的,胡适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他能容人,对人宽容和体谅,这看来得益于母亲的影响,因为母亲就是这样待别人的。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影响,就是他成为一个教授,也因为他的母亲小时候对他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

师:想得全面。胡适不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是著名学者,还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鲁迅是齐名的。那这两方面的影响是怎样影响到胡适的呢?是通过什么途径?你们来分析一下,看看母亲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来影响胡适的。

生:他的母亲督促他的学业,每天要他第一个到校,要他听老师的话。

生:还训导做人。母亲是一个“严”与“爱”统一的人。

师:好,说说你怎么看出她的严?

生:从文中的细节看到的。

师:能具体说说是哪些细节吗?

生:当我做错了事她就会责打我,这是严。那次我眼睛害了眼病,她“真”用舌头来舔我的眼睛。

师:这两个细节真是好,让我们就好像看到了那个场景一样。

生:写母亲的影响还有侧面的,写对待大哥,体现了她的宽容,写对嫂子们写出了她的忍让,写与五叔的内容,体现了她的刚气。也是通过细节来写的。

师:我发现同学们今天都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细节,细节是一篇散文打动人的重要因素,没有细节,就不具备足够打动人的力量。那如果作者换个方式,只是简略地记一下事情,而不用具体的事情或细节来加以证明,效果又会如何呢?

生:就不容易打动人。

生:就缺乏真实感。

生:而且不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那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描写细节显真实。

师:很凝炼。老师很赞同你的说法。你的意思就是要写出细节,只有细节才真实。老师和你的想法差不多,但变换了一下,让我们相互启发一下吧。老师是这样归纳的。(板书:秘诀之三:典型细节来证明)这样写能够体现:真实感。(再板书:真实感)

师:大家看,我们已经从这篇课文中挖出三件宝了。那你们在文中还学到点什么呢?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言辞,但却很打动人,读到母亲舔眼睛的细节时我都快哭了。

师:你可以当诗人,因为你多愁善感。你的发现很敏锐。还有吗?

生:我觉得从创新上也可以给人启示。因为老师用了三个“别样”来概括,老师是不是想告诉我们写作文就是要选跟别人不同的材料?

师:是啊。选材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你们看,你们是多么聪明啊,发现了这么多有益的宝藏。那我们这次以《母亲带给我的》或《父亲带给我的》的题目来作文,在写作中要运用什么,突破什么呢?老师给你们拟定了一下,就是三个突破点,也就是我们在下次写完作文再互相评价时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你的文章写得好还是不好。这三点是:一、你的文章的三层结构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二、在刻画母(父)亲给我的影响时是否正面侧面相结合?(即言教与身教相并重)三、在表现母(父)亲的性格时是否运用了重要的细节来证明?这就是我们在写作时需要突破的三个点,到评改时也是重要的评价标准。同学们有信心去写好这篇作文吗?

生(齐):有信心!

三、讨论

师:这节课还剩几分钟,那大家来作一个简单构思,老师给你们一个思考的方向,请大家来围绕它思考。(屏显)

选的是哪一题目?

给你最大的影响有哪些?

言教的事例(细节)是什么?身教的事例(细节)是什么?

文章是如何构成?有没有因果关系?

(师与两位同学直接交流他们的构思,并作一些指导,交流的具体过程略)

四、收束

师:老师对你们很有信心,因为咱们今天从《我的母亲》中挖到了宝贝,你们就有高强的武功了。那接下来的课咱们就来展示才华,等待你们的好消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附板书设计:

亲情散文写作指导

——向胡适《我的母亲》学写作

别样的人生

秘诀之一:因果连环的结构

(整体感)

秘诀之二:正面侧面的结合

(立体感)

秘诀之三:典型细节来证明

(真实感)

另:质朴的语言,选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第二课时 学生按要求作文 过程略)

第三课时

指导学生互评作文

【课前准备】

上课前把学生的作文按组收起来,然后交换发下去,每人人手一本其他同学的作文本。老师从学生作文中随机抽出一本作文,利用投影指导学生集体评改。

【教学结构】

老师利用投影,展出一篇文章,引导学生按步骤评改文章。具体步骤如下:

①词句斟酌;②美句集锦;

③达标评价;④我来评说;

⑤如果重写。

【教学程序】

1.词句斟酌——力求文从字顺

要求:就是先细读同学的文章,修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文句。

①师生一起评改投影展示的文章,一段一段地读,看有没有什么不通顺的地方。然后老师与同学交流这篇文章在词句上需斟酌之处。

②学生实践。评改手中同学的作文,修改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地方。

2.美句集锦——学会欣赏别人

要求:以你的欣赏水平,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有哲理的、表达生动的语句。

①先集体评改范文,同学们依次从文中找出写得精美的句子,老师用红笔划波浪线。

②学生实践。欣赏自己所评改的作文,划出美句。老师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展示他们所发现的美句并给予评价。

3.中规中矩——写作是否达标

师述:这是我们评价这篇作文成功与否的核心。怎样评价呢?按照我们上次写作指导课跟大家教的三个突破点来衡量。

注意:①先集体评价投影的文章,同学们纷纷对例文是否突破“突破点”进行点评。

②同学实践。各自列表于同学的作文本上并对之进行评述。

4.我来评说——赞优点指不足

要求:从本次写作的突破点的达标情况来整体评说一篇文章,主要是指出其弱点,供其对写作进行反思。

①老师请同学们为例文说几句评说的话,师生交流。

②同学实践。为自己手中的作文写“我来评说”。

5.如果重写——我将怎样提升

即自己对同学的评改和本次评改中你获得的感受,写出一个自我反思,假如本篇要重写的话,你将怎样来提升自己,哪一点将是你重点突破的地方。

①学生写“如果重写”,写完后,请几位同学展示自己所写的内容,师评价其优劣。

②学生对“如果重写”进行修改,然后上交老师。(后续:老师写终评)

至此,本此训练的全过程已呈现如上。

【学生佳作及品评】

父亲带给我的

林文霞

父亲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很平和,他如此,他对我也如此。

我的童年大概要比别人精彩许多。当别人在父母的威逼下在琴房中弹奏黑白键时,我在客厅看《猫和老鼠》,看得不亦乐乎;当别人被父母禁锢在家中望窗兴叹时,我便是他们窗外那个幸福地堆着沙堡、玩滑梯的小孩。小学时,别人做作业到深夜十二点,父亲一纸“身体欠佳”便将我从作业堆中拯救了出来。于是,我的童年成了别人眼中安然自若的神仙日子。

六年级了,升初中考试前的黑暗日子是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我也不例外。铺天盖地的习题在白炽灯下是那么刺眼,像虫子钻进我的脑袋里徘徊。这是升学考的前一天,明天就是师长们所认为的——人生第一个转折点。我不敢懈怠,放弃了热播的电视剧,放弃了抱着猫乘凉。把自己关在房门中“革命”。父亲悄悄走进我的房间。他把手搭在我肩上,小声地问道:“小姐,要红马甲吗?”(“红马甲”是听父亲讲过的一个鬼故事)。我自然是被吓着了,父亲却变了脸笑道:“放松一下嘛!”于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发生了——我被父亲强拖硬拽着出去看电视,看那当时我觉得极其幼稚无聊的《幸运52》。不过现在看来,它倒是我的大恩人了,在哈哈一笑中放松了心情,正是因为一点也不紧张、不怯场,考试顺利通过了!

父亲对待任何事都是一样,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包括面临危难的公司。

海叔来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多,慌慌张张的,像中了邪一般。父亲面不改色,把一旁的积木推给我们,又到饮水机接了杯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他视而不见海叔脸上的慌张,过了一会儿,才不紧不慢地问道:“出什么事了?”我看到他脸上平和的笑容。“昨……昨天在印那批镀金名片时,发……发现把大同路印成了……太同路……”海叔开始结巴,父亲的笑容僵了一下,仅仅一下。他对海叔说:“放轻松点,这样……”他从容而镇静地指挥着补救办法,海叔连连点头,似乎他也轻松了许多。最后,这笔生意尽管赔钱了,但是,父亲说:“平和点去看待,当作一次天灾吧。”

父亲一直是那样轻松平和,他也总是教导我轻松去面对,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硬逼着自己去做,只会适得其反。

如果说我现在还能够坦然平和地面对生活,如果说我能在紧急情况下临危不乱,如果说我还能够在平静中细细地去体会学习的乐趣,这都是父亲对我的教育,是父亲带给我的——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父亲!

【教师品评】

这篇文章紧紧地围绕“平和”来组织材料,写出了父亲对我人生成长的影响。别样的童年源自于有别样的父亲,而正是因为在别样的童年中养成了心态平和的习惯,所以现在能够坦然面对一切困扰。文章三个部分,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在刻画父亲对我的影响时,也是从言传与身教两方面来着笔,运用了较为生动的细节。结尾的抒情段文采斐然,颇有感染力。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教后反思】

我的这个教学设计与实录完整地走了一次作文的全过程。第一课时,目的是老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明确突破点。第二课时,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作。第三课时,指导学生互评作文。过程完整,有导有写有评,有写作也有反思,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那么这个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呢?

一、连贯性 第一课时,向课文学写作,重在老师的引导,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中感悟到写作上的三个重要特点,然后在课上与学生交流构思,又强化了本次写作的突破点。第二课时学生写作,在写作时屏幕投出三个“突破点”,目的是让学生在写作时不出现偏差。第三课时进行写作互评,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与欣赏之外,作为评价,更重要的是把三个“突破点”放在首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评价。最后还别有用心地设计“如果重写”一节来深化学生在本次写作中的收获。过程连贯,“突破点”一以贯之,具有连贯性。

二、巧妙性 我自己对这三堂课的设计是比较满意的。你看,第一课时向课文学写作中,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概括出三个“秘诀”,这一点就足见巧妙。“秘诀之一:因果连环的结构(整体感);秘诀之二:正面侧面的结合(立体感);秘诀之三:典型细节来证明(真实感)。”这三个秘诀的概括高度凝炼,对写作方向的把握极有针对性,表达上具有美感,易被学生接受。第三课时互评设计的五个环节也很巧妙:1.词句斟酌——力求文从字顺。2.美句集锦——学会欣赏别人。3.中规中矩——写作是否达标。4.我来评说——赞优点指不足。5.如果重写——我将怎样提升。这五个环节从广泛到具体,从评价到反思,符合学习认知心理,逐层深入,而且其中设计的“学会欣赏别人”环节还巧妙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三、实效性 实效性表现在我的这节作文课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恰恰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可以仿效,可以操作,可以借用的课例。它虽是我个人的创造但不是我个人的专利,大家都可以借用。其次,从写作的过程来看,对学生养成写作规范有指导价值,第三课时的互评对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通过“突破点”的达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在评价别人作文的过程中自然获得了启示,而不需要我对写作理论再进行讲授灌输,我称这种方式为“以评代讲”,感觉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指导是潜移默化的,客观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但又增加了写作的效果。我认为按“突破点”进行互评避免了以往评价的大而无当的盲目性,比老师评改讲授所要传递的作文价值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

那么,针对向课文学写作的作文层级训练,我们可以怎样去尝试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明确初中写作的标高

初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并不是创作,而是一种训练。创作是自由的,是无拘束的,甚至是随心所欲的,而训练则要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基础作文能力的提升训练。创作是学生自己的灵感的产物,而训练则是规范的操练。比如武警的格斗训练,在训练场上,你练的是同一招式,相同的动作,然而在实战中,至于你怎么用招,属于个人的创造。那么我们的写作训练要求是让学生先写出规范的符合各类文体要求的作文。我认为初中作文首要的是教规范,即明确一些基本文体的基本写作规范,但同时也不排斥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创造性,不妨碍他们的写作天赋的发挥。怎么两全呢?要建立两个体系。一是作文教学的体系,主要是从教材学写作,学习基本规范,这就是我们的课堂作文所要做的事情;二是自由练笔体系,主要是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写作的天赋,让他们以自由的笔触去感知生活,挖掘生活。这种训练可以用周记、日记或随笔来进行。前一种体系是我们研究层级训练的主要内容,后一种体系主要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情。

二、需系统地研究提炼教材

因为学生学习阅读、学习写作的例子就是教材,我们就要把这个例子充分地运用好。因此,要先熟悉教材,熟悉初中全套教材的体系,熟悉全册教材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熟悉每单元教材在全册中的意义,熟悉每篇课文在单元中的价值。写作的突破点从哪里来?就是从教材中来。像本教例中,从《我的母亲》中拈出的三个突破点,就是聚合全单元教材时从其共性中挖掘出来的。另外,我们确立本单元的写作题材、写作文体都必须跟全套教材联系起来,避免主题重复、偏颇。如三种基本文体记叙、说明、议论占多大比例,文体不限占多大比例,都要从全套教材的编排体系上加以斟酌。

三、需要有根据地确立突破点

这是研究教材的高层次境界。即这次写作我们的突破点是什么?那就是更为高屋建瓴地提炼教材的写作方面的手法。比如我们要研究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如何教学生写事理说明文,那就要研究事理说明文的共性。事理说明文大多表现为两大共性:一是整体写作顺序是从现象到本质,二是探求原因时由主到次。这就是对事理说明文精细阅读之后挖掘出来的两个很实在、对写作很有用的信息。本课的三个突破点也是从课文的写作方式中提炼出来的。

四、需要合理地操作评改方式

我们的层级训练实际上由两大环节构成。第一是写作指导。这是很重要的一环,是写作的起点。在这一环中要求老师把自己在本单元中所提炼出来的会心的写作信息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此类文章写作的共性是什么。这其实就是教一种写作策略,一种写作思路。然后布置写作题目,并把本次写作的突破点揭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写作方向。把突破点揭示出来,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更有方向感,更能得心应手。第二是评改环节。我建议采用三级评改制。一评,即针对此次训练的文章进行互评。怎样评,当然要打破以往面面俱到的方式进行综合式的漫无目的的评价。老师把本次写作的几个突破点用表格呈现出来,让学生按表格进行操作。采用问答的方式,评改的同学回答这位同学是否达到了本次写作的突破点。二评,老师针对学生作文和同学的评价意见进行评价。怎样评还是针对本次写作突破点看学生作文的得失。三评,就是自评,即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和同学、老师的评价然后进行反思,写出在本次写作中自己得到的启示和提升。这样的处理方式就基本上以评价的方式代替了讲评。突破点反复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必然能从这一次写作突破点中明白一些写作的规律性的东西。最后,我们可以对班级中的优作来进行一个演讲,全班同学再针对该文结合突破点的情况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这样,在反复强调突破点的过程中,把写作规律植根在学生心中,同一内容的反复呈现必然会激发起学生的认同。■

作文投稿

《亲情散文写作引导与互评》教学案例一文由60作文网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作文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60作文网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