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玲
作为教研组长,每个月都要按教导处的要求,检查教师的个人业务。在检查时,我比较关注老师们是如何批改学生习作的。因为这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多,我有责任指导好语文组老师的批改。另一方面,我更想看看同事们是如何批改习作的,好的方法咱也“偷”来用一下。
但是,当我翻阅了很多老师批改后的习作本时,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我看到一些学生的习作本上满眼是红笔修改的痕迹,真是“触目惊心”!特别是中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写作,很多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因此,内容普遍偏少,有的一篇习作只有几十字,而老师的眉批、尾批字数加起来,却比学生的还多。其他年级的学生习作本上也有许多红笔。这样批改,一篇习作得花多长时间啊!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认真态度,相比之下,自己不免汗颜。因为在每次批改习作的时候,我只是通读这些习作,只改正一些错别字,对于那些病句或者其他方面的内容,我都会打个问号,让学生自己修改。特别好的习作,我有时会送上一句——“你这篇习作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发表了!”
传统的作文批改提倡精批细改。因为大家信奉一条“真理”:作文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很多学校在评价语文老师的敬业与否时,都把习作是否精批细改作为评价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样一条指标的引导下,很多老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对每位学生的习作都“精批细改”,把习作改得“千疮百孔”,上面到处是“点点殷红”。为此,老师们付出了很多时间,很多心血,也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当这布满“老师心血”的习作本一次次回到学生的手中时,他们却不屑一顾。教师千叮咛万嘱咐,学生却只看分数或等第而已,然后往抽屉里一塞拉倒。当学生看到这些“血迹斑斑”的本子时,看到那么多的修改符号时,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想,学生是不会领受老师的那份苦心,他们更多的是一种自卑——原来我这篇习作太差了,一种自己才感觉到的伤痛。久而久之,他们必然对习作产生畏惧,也失去了对习作的信心。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不但加重了教师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量,而且减损了学生写作的动力,真是挨累不讨好!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遵循着学生写,教师改的模式。当老师布置完一篇习作后,学生就要挖空心思去写。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在自己心目中会觉得是最用心写的,是最好的作品。而老师呢,总希望自己的批改能发挥点石成金的功效,通过自己的辛苦,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道理,于是不惜笔墨,在学生们的习作本上涂、抹、勾、划。看到学生的习作不够简洁,就毫不吝惜地把自认为拖沓冗长的地方用红杠抹掉;觉得那个地方写得干巴没有文采,就挖空心思地进行润色,添加增补一些学生可能看不懂的文字,以便读起来更丰富一点,更华美一点。这种习作批改的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师生双方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很难明白老师的用意和想法。教师呕心沥血的批改,却未必能换来学生实际习作能力的提高。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习作评价时指出:“对学生习作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是啊,为什么我们在评价学生习作的时候,都采用了一种方式——评语呢?我们是不是可以采用面批的方式,抽点时间面对面批改呢?我觉得当面向学生指出习作的优劣,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受到触动,真正感悟到写作的真谛。我们可不可以采用粗略批改的方法呢?我觉得少指责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多用红笔画出学生习作中的精彩处,定会对习作产生巨大的动力。我们能不能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也来当一回“小老师”?我觉得让学生也来体验一下,不仅可以学习别人习作的长处,还能亲身感受老师批改的辛苦,定会珍惜老师们的劳动。我们是不是还可以采用其他更好的办法呢?
当然,“精批细改”的益处,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我想指出的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典型习作进行精批细改给学生以示范。当我们拿起红笔时,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静心去想,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去熟知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理解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再能以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习作,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不同层次的“亮点”。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会有不同层次的“佳作”,哪怕就一个片断、一句话、一个词呢,“杰作”不就越来越多了吗?
学生习作中的“亮点”越多,习作的兴致也会越高,“亮点”越多,信心就越高,爱写习作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
习作批改,要给孩子自信心一文由60作文网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作文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60作文网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