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梅
一、问题缘起:宁愿写三篇日记,不愿写一篇作文
一次,王老师在布置周末作业时,将每周的常规作业“日记”改为“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写下来”,没想到全班哗然,教室里传来一阵长吁短叹,更有多名学生表示:宁愿写三篇日记,不愿写一篇作文……
二、现象分析:为什么爱写日记,不愿写作文?
日记是写作,“将古诗《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写下来”也是写作,为什么学生的反应如此强烈?通过开座谈会,听取学生的心声,我们得到如下反馈:
(一)“作文”的主题常常被规定
“诗改文”这项作业不难,在学完古诗的前提下,根据诗意和背景资料写一段话,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可算是小菜一碟。学生怕的是“被规定”。这个班的学生一年级读《蚯蚓的日记》,二年级讀《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三年级读《亲爱的汉修先生》,一系列与“写作”相关的童书阅读,使他们“自我表达”的意识比一般的孩子更强。哪怕是一篇短小的诗改文,也剥夺了一次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觉得定主题的“作文”无话可说。
(二)“作文”的长度常常被要求
对于“诗改文”,我们的要求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按理说,学生是没有负担的,但是,即使老师没有对于长度的要求,学生还是以写“长”为豪,社会大环境在不知不觉影响着孩子们的作文“价值观”。一旦遇到可能写不长的作文时,孩子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诗改文”就是这样一种可能写不长的作文。
(三)“作文”的评价常常被“绑架”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作的评价”明确要求:“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查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写话兴趣”,第二学段鼓励“大胆习作”,第三、第四学段要求“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而当下人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常常是“一刀切”的。不论是哪个年级,都要求学生讲究开头的新颖、语言的生动、过渡的自然、结尾的巧妙。若只是以“课标”为标准,仿佛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盲目地拔高要求,使学生谈“文”色变。
(四)“作文”的语言常常被干涉
叶圣陶先生曾言:“写作必须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是,学生最不愿意而又常常不得不面对的是自己的语言被家长或老师修改,留下的不再是自己想说的话。“日记”相对而言,内容属于“个人”,学生可以像《亲爱的汉修先生》中的鲍雷伊一样,写下父母离异的孤单、转学的不适应,还可以注上“私人记录——不许偷看”。孩子们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属于自己的语言。
三、教学思考:写作,应该是儿童自我生命的表达
学生的反馈很真实,也道出了为什么小学生写作难以突破重围的客观原因,那就是我们的写作仍然禁锢多,模式死,要求高。而这些现象恰恰违反了儿童崇尚自由、喜欢创新、渴求被肯定的天性。
(一)写作,是为谁写的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写作应该是作者情到浓处,不得不抒发的一种表达方式。写作,应该为作者自己而写。孩子们更喜欢写日记,就是因为“日记”是自己生活中最好玩的或者最特别的人或事的记录。而我们的写作课的内容是由教材定或者教师定的,很多是学生不喜欢或者不适合学生的主题,学生写作是在为完成作业而作,为应试而作,文字不是心灵的流淌,而是符号的堆砌。
(二)写作,应该写些什么
打开学生的日记本,“我家的小狗哈士奇”“最爱长鱼面”“乐高大战”“假如小仓鼠遇到了鸡”……写作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吃的、玩的、交往的、想象的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日记,语言生动,事例鲜活,想象大胆,描绘出小作者享受生活的一个个画面。即使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词好句”,写作内容的真实,作者情感的真挚,也已经让人拍案叫好了。
(三)写作,是写给谁看的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其中“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需求。小作者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最得意的事通过日记进行表达,让老师、同学因日记而更多了解自己,这就是一种交流的需要、被关注的需要。用弗洛姆《爱的艺术》中的观点,“人害怕孤独,需要群体的安全感”。通过日记的分享,让老师和同学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情,从而成功引起大家的关注。所以,儿童写作应该是写给自己在意的人看的……
四、实践取向:写作,为儿童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
所以,写作,应该是学生“在场”的表达方式。我们应该为学生的自我言说搭建舞台。
(一)投其所好——写学生所爱写,呵护烂漫童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任何事情,如果心中喜欢就不会觉得累,就像有的人迷上打游戏,通宵达旦也乐此不疲。写作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投学生所好,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他们也会乐意接受。比如,学生喜欢听故事,常常在听完后仍觉得余兴未消,在低年级时我常常让他们续编故事。故事——这,就是孩子们喜欢写的内容。孩子们编出的故事每每想象丰富,语言活泼,各具特色。有一个学生从此迷上了编童话故事,常常把自己假日里编的故事拿给我欣赏。再比如,读完《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这本童书后,学生被书中姐弟俩异想天开的做法逗得捧腹大笑。我建议他们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故事,于是班上流行起做手工书,《我和妹妹高宇茹》《我和弟弟乐乐》《我和朋友袁大勇》等一批手工童书如雨后春笋纷纷出品。有一段时间,学生读金子美玲、贾尼·罗大里的童诗,发现诗歌就是在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写诗又成了很多学生的最爱。秋游回来,《我爱银杏》《最爱秋天》等一首首小诗应景而出;感冒后,用一首《药》表达对奶奶日夜照顾的感恩;和父母闹矛盾后,又是一首《信任》抒发自己不被信任的委屈。诗歌、散文、童话等,孩子们在不断书写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抒发,心灵得到了放飞,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曲径通幽——引学生写好文,由浪漫走向精确
当然,写作不可能永远处于童话、诗歌阶段,不可能总是如日记一般自由地写作。如何让孩子们像喜欢童话、诗歌、日记一般喜欢写作,写好作呢?
1. 从说到写的转化。有儿童的地方,往往不缺少声音。孩子与孩子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话题涉及“买了个新玩具”“小制作完成了没有”“拼乐高有了什么新发现”……全是作文好素材。但是往往让他们动笔写,则提笔千钧,下笔困难。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有的老师指导学生从学习写一句话到一段话,循序渐进;有的老师讲一个故事片段,让学生先口头复述,再进行书面描述;还有的老师让家长配合,在孩子“说话”时,用手机录下来,先由家长帮助文字输入,渐渐由孩子们自己听音写字。自媒体时代,有的班级开始将日记变成空间里的“说说”,形式的变化,由说到“说”,实现语言的成功转化。
2. 从生活到写作的转化。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生活中“交流”,将“交流”语言记录下来就是作文。笔者在上《小儿垂钓》这首古诗时,请一位同学表演“蓬头稚子”,其他学生讨论、描述这个“钓鱼小孩”的长相,再观察这个孩子钓鱼的神情、动作,接着笔者扮演“路人”,让学生观察路人的动作,注意路人问路时声音的大小、问路的内容,再看“钓鱼小孩”回应的动作、语言。在师生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边看、边参与导演,边描述所见所闻,不亦乐乎。最后,将“小儿垂钓”的过程写下来,没有一个孩子觉得有困难。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写秋日的美景,一定要让孩子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欣赏如火枫叶,感受银杏叶舞;我们要让学生写一种水果,一定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议一议。写作不应是文字的生拼硬凑,而是亲身经历的如实记录。当下发生的(或者课堂模拟的)情景,因为就在眼前,可以第一时间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是最好的“习作源”。
3. 从阅读到写作的转化。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大量诵读优秀诗文,扩展阅读面,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领悟一定的写作方法,遇到兴发感动之时,自然能够下笔成文。首先是课内阅读,需要我们的老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编者的选文中领导学生读中感悟,丰富语言,熏陶情感,学习写作手法。小学六年,200多篇课内阅读,足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其次,要进行海量的课外阅读。童书的魅力在于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产生情感共鸣,产生美好情感。在此基础上,由书及“我”,将书中故事变为“我”的故事、“他”的故事,应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三)细水长流——续学生写文兴趣,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写作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兴趣的持续性,决定着写作能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1. 关注“当下”的热情。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最关注当下的事情。交来的作文,总希望得到老师即时的反馈。而语文老师常常因为事务过多,而使作文积压到一个星期以后评讲,孩子们写作时的冲动、文字带来的热情已经熄灭。即时的评价,不在于教师是否精批细改,而在于学生“这个时候”的写作热情是否得到关注,写作情感是否得到呵护。
2. 呵护言语的生命。调查发现,孩子们多不喜欢家长看自己的作文,是因为家长“让孩子写他们认为好的句子”“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修改”,而儿童的想法往往是与成人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同样如此,我们与其花大力气去发现學生作文中的错别字,修改其中的病句,不如在学生的习作上大大方方地画上一条条表示欣赏的波浪线和充满激励的五角星,以及充满情感的对话式评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语言受到尊重的快乐,从而不断产生言语表达的愿望。
3. 搭建展示的平台。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已经不断受到重视。这不仅是学生写作角度的问题,也关乎学生的写作目的。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最喜欢每周一的日记交流,每周三的作文讲评。在这样的舞台上,通过学生申请,老师审核,每周都会有不同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因为有展示的舞台,学生都很努力地写作,希望在讲评时,能够被老师和同学们发现文字中更多的闪光点。集体交流后,学生再次修改,我们再将每一期的优秀作文发到校刊发表。因为有展示的舞台,使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得到延续。
回到原点,写作,应该是儿童的兴发感动,应该是儿童的快乐分享;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与人交流。所以,写作教学,必须是儿童“在场”的教学。
写作:不能让儿童缺席一文由60作文网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作文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60作文网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