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华
在各省市语文中考题中,领会关键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个知识点与能力点考查的频率很高。由此看来,在记叙文阅读中,这一点很重要。
如何准确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呢?把握哪那些关键词语呢?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多义词居多,一个多义词,无论它有多少个义项,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只有一个意思。要准确理解词义,就必须联系上下文(即语境)来考虑。这是准确理解词语的一把钥匙。
在记叙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一、把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文眼)
如《挖荠菜》一文开头写到:“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要想读懂这篇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就必须结合全文来理解“特殊”一词的内涵。“特殊的感情”指什么感情呢?读懂了全文我们就会得到答案:有因偷掰玉米而被财主管家追赶时的悲苦、恐惧、孤独的感情,有在田野里无拘无束地挖荠菜的欢乐、自由的感情,更有解放后孩子们在挖、吃荠菜这件事上不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而产生的感情隔膜等。这诸多复杂的感情,全都融入“特殊”一词的深刻内涵里,哪是词典的解释所能包容的呢?又如《济南的冬天》,第一段写道:“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可得算个宝地。”“温晴”一词是文眼,下文具体写济南的山、济南的水都是围绕这个词来展开的。由此可见把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是多么重要。
二、把握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读一篇文章,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摸清了作者的感情脉络,也就等于理清了文章结构、懂得了文章写法、领会了文章主旨。可见把握这类词语显得尤为重要。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就是通过一系列词语:不大佩服——不耐烦——非常麻烦——新的敬意等来体现的。抓住了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文章的写法(欲扬先抑)、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文章的主旨这一系列的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谓一石三鸟。
三、把握某种修辞中的重点词语
同学们阅读文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般不在字面上,而是有它的深层义,而这个深层义才是作者要表达的本意。那么在阅读中,我们要结合语境把握修辞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如《故乡》中有这样几句:“我只觉得我四面又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几句中的“高墙”、“厚障壁”、“路”就是我们要琢磨的关键词语。
四、把握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按感情色彩这个标准可以把某些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人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或为了表现自己的语言风格,在词语的运用方面就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如《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这里的“狡猾”显然是贬词褒用,突出了儿童的“调皮机灵”的特点,语言也显得新。又如《背影》中,“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藤野先生》中,写清国留学生“还要讲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两句中的“聪明”、“标致”是反其义而用之,褒词贬用,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五、把握词类活用的词语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比较多。在现代文中适当用一下,无论是在表达效果方面还是语言运用方面,都别有一番风味儿。如《不朽的失眠》中有这样的句子:“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又如《故乡》中一句:“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大家又隔膜起来。”要理解这两个句子的含义及遣词造句的妙处,我们就要揣摩其中的词语“放肆”、“隔膜”:为什么用“放肆”而不用“宣泄”、不用“排遣”?为什么用“隔膜”而不用“隔阂”?运用比较法,就能懂得作者遣词表意之妙。
六、把握代词的指代义
对代词的指代义的考察一般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上设点比较多。理解代词的指代义,方法是首先找出句中的代词,然后看前文或后文,一般就能找到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方法总结为“瞻前顾后,顺蔓摸瓜”。如《藤也先生》中的两个句子“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这两个句子中的“他们”指代谁呢?我们只有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的语境才能作答。关于指示代词的理解,我们首先要搞清是远指、近指,还是不定指?然后再读上下文思考答案。这里不再举例说明。
怎样把握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文由60作文网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作文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60作文网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