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生作文 > 诗歌 >

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时间:2020-04-25 13:01:40作者: 诸凯定

胡善恩

杜甫,出身于世家大族,七岁就能写诗,九歲编过诗集,才华横溢,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生颠沛流离,漂泊无依,报国无门。他是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今天,我们就以他的三首诗为例,来认识其人,感受他的济世情怀。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一生盼望为国效力,但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因而又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与现实主义

杜诗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高度的人民性。杜甫深入社会底层,看到了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在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的诗歌。这些诗歌,或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或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或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三吏”“三别”。

杜甫的壮游

杜甫晚年在四川定居,用一首长诗回顾了他的大半生,这首诗的题目是《壮游》。诗中说,大约二十岁那年,他从河南洛阳出发,东游苏州、南京、绍兴,还曾经泛舟东海,梦想去最远的海岛上探险。

在江南与浙东遨游了四年后,杜甫回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第。他整理行装,再次出游,北上河北,东至山东,一去就是八九年。 在这八九年里,杜甫因为祖母去世,回过一次洛阳,在那里见到了李白。然后他与李白以及另一位诗人高适一起到开封游玩。同样是在这八年中,杜甫还去过一次首都长安,参加由唐玄宗亲自主持的选官考试,结果再次落第,再次出门远游。大约四十岁那年,杜甫终于结束了漫游生涯,再度抵达长安,通过官场中朋友的举荐,向唐玄宗进献了几篇文章,得到了玄宗的赞赏,进而获得了一个官职。但是还没上任,安禄山就造反了,天下大乱,朝廷西迁。杜甫和家人东奔西走,在惊慌、忧愤和饥贫中度过余生……

从诗中看,杜甫所谓“壮游”,是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壮志,不得不出发的一次旅游。他的壮游,有两个目的,一是为科举积累素材。唐朝科举必考诗赋和策论,想考好这两项,必须搜集素材,增长阅历,所以考生们只要家有余钱,一般都要作长途旅行;二是要拜访高官。唐朝人想要进京考进士,首先必须得到地方官的举荐,而考中进士后要想得到官职,通常还要得到朝中大佬的保举,所以拜访高官更加必不可少。正是因为有了游历大半个中国的经历,所以杜甫才会留下那么多光耀千秋的诗篇。

超级粉丝

杜甫的铁杆粉丝,非张籍莫属。张籍,和杜甫一样,都是诗人,而且他把杜甫视为自己的超级偶像,对杜甫的诗歌痴迷不已。据冯贽《云仙散录》的记载,杜甫的这位铁杆粉丝有个怪癖,他喜欢把杜甫的名诗一首一首地烧掉,将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勺。别人不理解这种行为,他解释说:“我吃了我偶像的诗,将来就能写出和他一样好的诗了!”

美点赏读

一、《望岳》——青年时期的蓬勃朝气

《望岳》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年轻的杜甫科举不第后开始漫游生活,在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在此诗中,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

整首诗以“望”字统摄,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诗人虽然没有真的登临,但是在对泰山的想象中,会由衷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诗人想象自己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特别低小,以此来衬托泰山的高大和雄伟。该诗虽是杜甫少年之作,但笔力雄健,气骨峥嵘,其才华和胸襟令后世咏泰山之人望尘莫及。

二、《春望》——叛乱京都的伤时恨别

一晃,杜甫已到了而立之年,可是杜甫仍空有一身济世才华和报国的满腔热忱却不能被朝廷重用。天宝十四年,又逢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叛,唐玄宗带着百官逃离长安,京城陷落。他逃离叛军的营地回到了自己在杜陵的旧居。生活在沦陷下的长安,真是度日如年!他亲眼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思念流落鄜州的妻子儿女,一时间国恨家仇,离愁别恨,各种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最后一句,运用细节,写尽了这位忠贞爱国、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所有伤感与悲愤,历来被认为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代表。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凄风苦雨下的济世情怀

经历了长安逃难、麻鞋见天子、北征、弃官西行等层层磨难,四十八岁的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在四川成都城西三里的地方建了一所简陋的草堂,算是有了一个暂时安身的居所。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一场暴风雨席卷而来,吹走了草堂屋顶的茅草,使得草堂屋漏无干处。一时间杜甫悲从心来,写下了这首诗。但诗人并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过分悲愁,想得更多的却是普天之下更困难、更贫苦的读书人,表现出胸怀天下、心忧黎民的博大胸襟。这也是他让后人仰慕的主要原因。

知识把握

1.描述《望岳》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2.概括《望岳》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3.品味《望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4.赏析《春望》首联中的“深”字的妙处。

5.请对《春望》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6.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行万里路,足迹踏到处,杜甫留下了无数的诗篇,他用诗来表达他对时事、对国运民情的忧思,展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读完上面的三首,我们再来欣赏下面的诗歌。

类文阅读

秋兴八首(其一)①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五十五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读后一思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晚年因躲避战乱而寄居三峡夔门有感而发的作品,整组诗围绕“秋”字展开,奠定了苍凉基调。八首诗看似各自为诗,但是以遥望长安为线索串联起来,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想一想,这组诗与课文中哪一篇类似?

考题链接

古诗阅读(2018年浙江金华卷)

遣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____字看出。颔联中的“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參考答案

知识把握

1.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2.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3.“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割”字,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5.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6.三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读后一思

示例:与第二首和第三首一样,都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考题链接

1.(1)泛;(2)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作文投稿

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一文由60作文网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作文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60作文网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