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慧
对每个人而言,最需要了解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历史,而是汇入自己生命的涓涓细流。真实的历史往往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发掘历史,不仅是追寻被时代洪流淹没的个体记忆,收集和复原那些历史的碎片,更是在“寻根”——寻找和父辈、祖辈的亲密感,重新面对我们的过往,返回我们来的地方,找到我们未来的方向。
任务发布
饮食服饰、建筑特色、交通方式、婚丧嫁娶、信仰习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生活习惯,这同样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尝试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研究自己的家庭、家族与家乡。
要求:根据访谈记录和搜集的历史资料,通过实地采访和资料研究,了解亲人乡亲等的经历,探索自己生命的源头或真实地记录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能够准确表达故事涉及的重大历史背景。
课堂追踪
李老师:前几日我们发布了这次寻根活动的任务,让大家分小组讨论并确定各自的调查内容,大家有结果了吗?
韦樊杰:有了!咱们道滘人爱吃夜宵,尤其是粥类的夜宵。比如道滘粥品中以茅根、竹蔗、玉竹、马蹄、眉豆、腐竹制作的茅根粥就很出名。当然,还有道滘的肉丸粥、蟛蜞粥、水蛇粥……哇,想起就流口水。所以我们小组打算以东莞粥品的消费习俗为采访内容。
丁梓健:我和李正彬要做的选题是道滘裹蒸粽,它可是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哦。每到农历四月底,走进我们这里的每个村,总能看见这样的画面:三五个妇女坐在自家门口晒粽叶,裹粽子。她们一边谈笑风生,一边拿着几片粽叶,熟练地将糯米、五花腩肉、咸蛋黄等食材放入粽叶中,麻利地包扎好。在屋子的不远处,几块砖头搭建成的简易“炉灶”中,柴火正烧得旺盛,粽香时不时地飘过来。道滘裹蒸粽早已成为家家户户寄托亲情的载体。
李老师:哇,丁梓健对裹蒸粽如数家珍啊!
叶思琦:同样被选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莞草编织。这莞草编织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值得我们调查研究。
叶紫柔:我们组的选题是《以道滘传统老店——佳佳美为例谈手信文化的传承》。以鸡蛋卷为例,佳佳美一年能生产90吨,一天可以生产500斤。他们除了生产道滘特色手信,还开设了制作鸡蛋卷的培训班,希望把鸡蛋卷这种特色美食不断传承下去。
叶嘉仪:哇,紫柔你知道得真多。
叶紫柔:那当然,我妈妈就在这间店里工作,天天说呢!
丁巧萍:老师,其实一个古稀之人就是一个文化之源啊,我们家有封祖辈的家书,一代代传下来,我能否就这封家书的内容去采访一下家里的老人呢?
李老师:可以的。这是家族文化,它还包括家规、家训等行为规范,祭祖活动等相关仪式,家书、传家宝等相关标志物和物质载体。此外,一段历史也是一段文化。我们还可以关注家中的老物件、老照片,记录它们背后的故事。
成果展示
习化俗文
浅谈道滘放莲花灯的习俗(节选)
⊙ 初一(6)班 周志刚
道滘是一个典型的水乡,以前这里河涌纵横,出门见水,所以人们对水都有一种敬畏之情,每当端午节来临的时候,人们便会在东江河畔或者镇内的河涌放莲花灯,向河神祷告,祈求水上平安。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如今放莲花灯已成为大家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我们小组采访了一位年近古稀的阿婆,她常常帮别人做莲花灯。她说,先用不同颜色的纸折出几朵莲花,然后用铁丝将其固定在一个硬泡沫上,按照一定的规律插上,旁边围上一层红纸,最后再把灯安上去,一个简单的莲花灯就完成了。
放莲花灯分两次,一次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上午,名曰放灯;一次是农历十月初一上午,名曰收灯。
/点评/
这一组同学最大收获就是既学了文化又学会了莲花灯的制作,还到河边放了莲花灯,真实体验了一番习俗的过程,过了一把瘾。
饮化食文
以“糖不甩”等小吃为例看道滘小吃文化的传承(节选)
写稿:初一(6)班 叶紫平
参与调查:初一(6)班 叶丽洁 郑嘉莹 周佳 刘桂芳
转角后的小店飘来一阵阵诱人的气味儿,里面夹杂着糖浆的甜和脆花生的香。这气味的来源就是“糖不甩”。你可别小瞧它,这糖不甩在道滘人的婚宴中,可是“常客”。在道滘,传说吃了“糖不甩”婚姻生活就会过得甜甜蜜蜜。话说,地处“埔田片”一帶的东坑、茶山、横沥各镇,旧时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每当媒婆带后生仔到女家“相睇”(相亲)时,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便煮“糖不甩”招待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的是“糖不甩”,就知道这门亲事靠谱,是“甩”也“甩”不掉的了,于是大功告成。“糖不甩”越吃越香,吃完一碗再添一碗,表明好事成双。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则煮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招待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的是腐竹糖水,便知道这门亲事“散”了,这简直是甜在嘴上,苦在心头,匆匆喝上一口,便告辞离去。所以,“糖不甩”是寄托了有情人“甩”也“甩”不掉的美好意愿……
/点评/
甜品天天吃,但不一定熟知甜品背后的故事。这一组同学一边采访甜品店,一边喝糖水,大饱口福,是最令人艳羡的一组了。
民艺间工
一根草的枯荣与一代人的坚守——浅谈莞草的历史文化(节选)
写稿:初一(6)班 叶思琦 高欣欣 杨乐参与调查:初一(6)班 丁梓健 李广福
在这片奔流不息的江水之滨,一种弱小而坚韧的草本植物延绵百里,生长千年,成就了岸上这座城市半个世纪的辉煌。这一种草,被称为莞草。71岁的民俗专家张铁文通过考证证实:东莞的名字来源于在广州的东面这个生产咸草的地方,叫作东莞。
历史的潮水一浪接过一浪,无论是一根根小小的莞草,还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莞草工艺品,都体现了文化的传承。这种别出心裁的手工艺术赋予了织品更深厚的内涵。
为了探寻莞草的足迹,我们对莞草编织的能手进行了采访。在道滘文广中心, 6岁起便跟随祖母、母亲学习莞草编织技艺的叶小玲婆婆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了莞草的编织过程:“先把莞草斩头斩尾再淋湿,然后拿去晒干,再把干草纺成绳。做织炉底席第一要起底,第二要打花,第三是编辫。”婆婆讲解完后,高欣欣说 :“我们可以拿几根莞草走吗?”婆婆笑着说 :“这个市场有卖的。就是那种捆粽子的咸草啊。”我们大吃一惊,原来包粽子的叶子就是莞草啊!带着对这一弱小而坚韧的莞草的崇拜,我们一人拿着一根莞草结束了采访。
/点评/
这一组同学采访时跟着传承人学了几手编织的技巧,拿着莞草真正体验了编织,编得还像模像样!哈,活学活用。丁梓健这周末准备拜师学艺了!
曲化艺文
阿婆的粤曲梦——浅谈粤曲在东莞市道滘镇的传承(节选)
写稿:初一(6)班 林心如参与调查:初一(6)班 袁仲骞
/点评/
林心如的采访让我们了解了一位爱好粤曲的老人的故事,那是一代人的缩影。话说老一辈道滘人都会唱两句粤曲的,到了“00后”的小辈,总得學两句,林心如任重道远啊!
家史族历
我的曾祖父母(节选)
写稿:初一(5)班 黄建华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前后,那时整个中国战火纷飞:八国联军侵华、长沙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我的曾祖父就出生在这战乱之时。
时光流逝,转眼间,十多个春秋过去了,清政府在革命的炮火中垮台,中华民国成立。曾祖父也到了结婚的年龄,经过媒人的介绍,这才认识了我的曾祖母陈桂英。
曾祖母是广东省高州人,认识曾祖父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土医生”了。她擅长针灸和用艾烧穴位,周围几个公社的人都来她这里看病。要说起这曾祖母学医,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曾祖母的娘家都是凌江渔民,天长日久,便患上了风湿病。风湿病一发作,他们就疼痛难耐,可却无可奈何。一天,一个中年尼姑来到了曾祖母家,想要化缘,并请求在曾祖母家住上两天。曾祖母善良,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二天下午,曾祖母在做饭时,风湿病突然发作。尼姑见了,就拿出针来,给她扎上了几针。说来也神奇,扎过针后,这痛就缓解了。曾祖母一心想要帮助人们远离病痛,就向尼姑拜师学艺。尼姑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便将自己的本领传授给了她。
后来,曾祖父为了让曾祖母有更好的环境为病人看病,就在化州市宝圩镇的凌江桥头上开了一家中药铺,起名“日海药铺”。从此,曾祖父母就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清清贫贫地过起日子。
/点评/
在这篇文章中,建华记录了曾祖父母的故事,每一代人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曾祖父母在战乱中艰难生存,吃苦耐劳,都深受其环境的影响。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都得到了真实、详尽地记录。这些虽是小人物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于作者来说,却是一个家庭的记忆,一种传承。
这个假期,让我们开启寻根之旅一文由60作文网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作文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60作文网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