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
学生升入六年级了,有一定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了,我决定让他们写一写自己。
上课了,我把一个“我”字写在黑板上,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写的作文题。最熟悉的人当然莫过于自己了”。
学生的表情漠然,几乎没有反应。
于是,我又在“我”字的后面加了“这个人”三个字,问:“这个题目怎么样?”问完,我用几种不同的语气读了这个题目。
个别学生笑了。我又不动声色地在这个题目前面加了一个“嘿”字,题目变成了“嘿,我这个人”。学生立刻交头接耳,议论起来,显然,他们心里动起来了。我请一位学生说说这个题目好不好写,应该写什么。他说,从“嘿”字可以看出,觉得自己还不错,很自豪。凡是觉得自己还行、做了感到自豪的事的同学都可以写。题“审”得不错。我表扬了他。我又在黑板上写了“哈,我这个人”这样一个题目。有的学生看了,不由得哈哈地笑出声来。我说:“觉得自己很逗、很滑稽的同学可以写这个题目。把你们做的滑稽可笑的、出洋相的事写出来。”说着,我又出了“咳,我这个人”这样一个题目。写完,我拉长脸读了一遍。我问学生:“如果你听别人叹了口气这样说了自己一句,你会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学生说:“这个人一定不怎么样,提起自己很难为情。”“马尾拴豆腐,提不起来,是不是?”我接着说,“每个人都做过一些错事,做过一些后悔的事。有些同学看了这个题目,一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说到这里,一些男孩子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成了。看着学生那生动、丰富的表情,我再讲就多余了。“大家写吧,”我说,“三个题目任选一个。”学生个个伏案奋笔疾书,没有一个皱眉头的。
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为学生出过写自己的同桌或“我和我的同桌”一类的题目。因为是同桌,互相了解,可写的事多。实践证明,如果题目出得好,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效果会更佳。
一次上作文课,我像拉家常似的,问忠厚老实的朱磊属什么的。朱磊说:“属羊的。”“从一年级到现在,你和谁同过桌?”他环视了全班同学,报出了五六个名字。其中有两名男同学:一名叫白荣光,一名叫王昊。王昊比较调皮。我问王昊属什么的。王昊说,他是属马的,比朱磊大一岁。我问朱磊:“你们一‘羊一‘马,同桌的时候,相处得怎么样?”
朱磊红着脸,搔着头皮,几次欲言又止。
“好得没法说?”
有些学生笑了。朱磊脸更红了。
“噢,可能经常发生矛盾。我知道,王昊的名号叫‘耗子。”
学生扑哧笑出声来。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马、‘羊不合群”这样一个作文题。同样的问题,我又问了几个人。有说相处得好的,有说“井水不犯河水”的,也有说“水火不相容”的。于是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些题目:
“远亲不如近邻”、“‘马、‘羊一家”(这个班多数学生属马,少数学生属羊,其他属相的很少)、“不准越过‘三八线”、“井水不犯河水”等。
我对学生说:“这些题目都是要求写你和你的同桌的。有的以写同桌为主,有的双方都要兼顾。大家任选一个写下来。”
因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和自己同桌的,每个人少说也有六七位了,这其中有处得很对脾气的,有处得一般化的,也有处得很糟糕的,所以有些学生问我能不能写两个题目。这是破天荒的。学生的积极性为什么这样高,兴趣为什么如此盎然?我想,不能不说与我们的命题有关。
命题要有趣味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文命题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减少大半,就像做菜少了油盐提不起人的胃口一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