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生作文 > 优秀作文 >

巧用假设,推促言语实践

时间:2020-04-20 16:05:16作者: 商天蓝

张嫦嫦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语言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要着重注意对学生的言语使用训练,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强化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同时,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进而达到言语实践的目的,还可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言语实践;假设

小学语文对我们终身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个人修养的基本知识储备。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假设,可以引导学生跨越时空,沟通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推学生内化言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就假设在阅读教学中使用的具体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一、巧用假设,有效推促词语内化

字词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内容,教师要能够在学生对整篇文章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中字词进行对应赏析和研究。巧用假设,将某些词进行替换,并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作者选用该词的意义是什么,从而提高对词语应用和表达的认识。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有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分析该句中的“深”一字时,可有如下教学设计:

师:诗中的“深”是指什么?

生:指潭水的深度。

师:可不可以用其他字来替换?

生:可以替换成“有”,桃花潭水有千尺。

师:替换后对比原句,感觉有哪些不同?

生:诗中所体现的感情没有那么深刻了。

师:由此,我们在赏析该句中发现,“深”字将潭水,即对朋友的感情形态化,使得表达更加形象,且作者将睛感比作桃花潭水的深浅,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可视化,结合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深刻的情谊。

通过假设诗中某句的字词替换,利用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之前的字词在使用中的绝妙。采用这种方式,学生还可以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学习诗歌体裁,扩展更多写作技能。我们可从假设与分析中积累知识,在写作中能将自己的想法展示表达出来。这样分析和研究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学好语文的关键窍门,无疑也能很好地提高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写作技巧也有很大帮助。

二、巧用假设,感受人物特征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一课一得”的理念。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或理解一个问题,或明白一个道理,或掌握一种方法。就是说教学要有侧重点,不是满堂灌。在对学生进行的阅读培训中,巧用假设,得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章中主人公的特征认识,从而提高对文本情感抒发的感悟能力。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中三年级课文《奇怪的大石头》里的主人公李四光幼年时对村头的大石头的来源产生了疑问,数年后由此发现了长江流域的第四纪冰川活动遗迹。这是一种“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科学精神。那么针对该特征就可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师:找出文中李四光对石头产生兴趣的第一句独自。

生:“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假设是你,发现了这么大块石头会怎么做?

生:去请教别人。

师:在李四光产生了疑问后,他是怎么做的?

生: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师:老师是怎么回答他的?

生:老师说这么重的大石头是从天上掉下来。

师:李四光对该回答满意吗?然后他又做了什么?

生:不满意,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没解释清楚。并请教了很多人,都没得到答案。

师:如果是你,在请教这么多人后依旧没有答案,会怎么办?

生:也许会渐渐忘掉这个问题。

师: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这个问题他仍然一直想了很多年,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于是得出了震惊世界的研究结论。

师:从李四光这一系列为探究石头来源而做出的动作,我们可以对该人物形象给予哪种评价?

生:他是一个爱思考、爱提问、爱学习的人。

师: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出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绝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他的坚持不懈,他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学研究精神。通过假设我们和主人公的角色对换,也许就有很多人未能做到他这点,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坚持不懈的人格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面对困难或是学习时,都要保持从一始终的态度。

巧用假设,进而让学生站在文中主人公的地位上思考,从而感受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这对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对人物特点的描写和刻画都十分有帮助。

三、巧用假设,领悟写作方法

在分析文本的写作方法中,教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展开探究,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文章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各种技巧又有何优点等,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东西会更加深刻和准确。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爸爸的鼾声》一文中就可以这样引导:

师:文中形容爸爸的鼾声是“山上的小火车”,表现了什么?

生:鼾声又大又响。

师:那么你还可以假设其他比喻嗎?

生:爸爸的鼾声像天上的雷!

生:爸爸的鼾声像烧开的水壶!

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么对比起来,作者将其比喻成山上的小火车有哪些精妙之处呢?

生:与后文“爸爸的鼾声停了,像火车到站”相互呼应。

师:很好,从写作技巧分析,这篇小诗在描写爸爸鼾声的过程里,运用了比喻和前后呼应的手法,能够呈现出什么效果呢?

生: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有趣.结构也更加完整具体。

师:总结来说,《爸爸的鼾声》是一首温睛的童诗。小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爸爸的鼾声”,将其作为写诗的题材,因为他觉得爸爸的鼾声十分有趣。小诗人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他觉得爸爸的鼾声“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爸爸的鼾声停了,他又觉得“好像火车到了站”。全诗童趣盎然,充满了父子亲情。

通过假设不同的比喻对象,从而让学生领会作者在写作构思中的技巧安排。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父亲熟睡时的场面,父亲睡觉时打鼾不是一种噪音,而是能带给作者温暖、踏实的感觉。在带领学生假设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课文中的父爱如山、伟大而深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单单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中的理论知识,还要能让学生在文章内容中体会到对人生的感悟、对世间万物的感知,达到综合素质增强的目的,培养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endprint

作文投稿

巧用假设,推促言语实践一文由60作文网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作文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60作文网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