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坤
人物简介
钱学森(1911~2009),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主题分解
材料之一:
童年钱学森
钱学森3岁时便有非凡的记忆力,此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互传钱家生了个“神童”。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父亲钱均夫高兴地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钱均夫经常给儿子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这八个字作为家训,深深地印在了钱学森幼小的心灵里。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整,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
[解读]
钱学森小时候的成长与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父亲的家训深刻地铭记在了他的心里,加上他天资聪明。这为他以后在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成长的环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一个人的成长无论是要完善自我,还是要成就梦想,都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从钱学森小时候与同学比试扔飞镖上便可看出,他在平常的生活中喜欢开动自己的大脑进行钻研,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做到最好,争取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为他日后投身科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良好的教育能够塑造一个人,而自身的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备考话题]
荷兰一次海坝决堤,人们从洪涛中救出一位拼命挣扎的临产的妇女,这人就是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彼得·塞曼的母亲。塞曼进大学后,被花花绿绿的城市生活迷惑了,追求穿着游乐,物理竟不及格。母亲看到他的成绩单,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地说:“早知你是这样一个平庸之辈,我当年真不该在洪涛中拼命挣扎!”母亲一番话使塞曼暗暗下了急转向上的决心。毕业时。塞曼成绩优异。31岁时,他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重大成绩。1902年,他和老师同时获得诺贝尔奖。
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材料之二:
“自杀俱乐部”设计师
1934年暑假,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之后,他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勤奋好学、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在加州理工学院,他决定追随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
在此期间,钱学森就和其他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而火箭在当时还属于幻想中的东西,大家把这个小组称为“自杀俱乐部”,因为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实在充满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然而,正是钱学森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1945年,钱学森已经成为当时一位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解读]
青年时期的钱学森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热心,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求学。在加州理工学院求学的那段时间。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知识,并且勇于探索,自主创新,冒着生命危险成立了“自杀俱乐部”。作为理论设计师,他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去搞钻研,对科学的投入精神终于也使得他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之后的十几年。他在科学方面成绩斐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光是钱学森,很多伟大的人在向科学殿堂迈进的时候同样具有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正是这股内在精神的支持。使他们一步步迈向了成功。
[备考话题]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大家一直不了解斑疹伤寒的病因。直到1909年,有一位叫立克次的医生,在美国洛杉矶斑疹热病人的血液中,首先发现了病原体,它兼有细菌与病毒的特征。病毒很小,可以自由地通过特制的细菌滤器,而细菌则不能。这种病原体则与病毒一样,也可被细菌滤器滤过。但是,它又和细菌一样,有完整的细胞壁,而病毒则没有细胞壁。
第二年,立克次又从病人的血涂片上再次找到了病原体,以后便一直致力于此项研究,终于染上了斑疹伤寒而殁于墨西哥城,时年39岁。为了纪念立克次医生,学者们建议用立克次体作为斑疹伤寒病原体的名字。
请以“奉献与探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材料之三:
坎坷五年归国路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当时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的狂热运动,冷战的恐怖气氛接踵而至,钱学森在当时被当成了最大的中国间谍。1950年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一个年轻中国人的造访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陷入了不安。这是因为这个年轻人要求回国,他就是钱学森。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夙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从1950年到1955年,他遭受到了长达5年的软禁。最后终于在中国政府的极力争取之下,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解读]
在极力争取回国这个问题上,钱学森可谓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正是因为他的心中向往着我们的祖国,想在祖国和平的环境当中为祖国做出一番贡献。实际上。自己土生土长的祖国永远是最亲切的,即使它充满着贫穷与落后。但是贫穷与落后压垮不了知识的脊梁。在那个时代,除了钱学森之外,一大批知识分子也都是在祖国建国之后兴奋地赶回祖国,满怀着一腔热血,愿意为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而在这个过程中,钱学森则经历了更多的磨难,他的不屈不挠的归国愿望将那一颗赤子之心充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备考话题]
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萧邦,19岁从音乐学院毕业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后来他决定出国深造。在朋友举行的送别晚会上,朋友们赠送给他一只装满祖国泥土的银瓶。这只银瓶一直伴随着他19年。1849年秋天,萧邦病重垂危。临终前,他嘱咐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不会允许将我的遗体运回华沙,就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去。”
请以“心系祖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9字。
材料之四:
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的婚姻,堪称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走进“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和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夫妇的家,除了四壁藏书,在屋中最显赫的位置,还摆放着一架德国制造的黑色三角钢琴。这架三角钢琴,是1947年钱学森送给新娘的第一件礼物,它辗转美国、中国,伴随他们50余载,记录了这对科学家与艺术家伉俪的真挚情感和至诚的追求。
1991年,中共中央在为钱学森举行的颁奖仪式接近尾声时,钱老忽然话题一转,谈到了他的夫人蒋英:“我们结婚44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在1950年到1955年美国政府对我迫害期间,她管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她与我的专业相差很远,但正是由于她为我介绍了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钱老对夫人一往情深的这一番话,得到在场人的热烈掌声。
[解读]
虽然钱学森和蒋英所选择的专业和道路不同,但共同的人生追求成就了两人的完美婚姻。他们在科学和艺术上的成就都是登峰造极的,但这两者本身也并不相违背,钱学森在自己的科学道路上,正如他所说,正是因为从音乐艺术当中对世界本身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使他的思维方式更加广阔。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蒋英对他的科学事业的帮助,也可以看出他对蒋英的真挚情感。50余载,两人携手共度,共同克服艰难困苦,在事业上相互助益,可谓真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源于对各自事业的尊重与理解,更源于那份相互欣赏背后的真情流露。
[备考话题]
“爱”是万物之根本,是人类之灵魂,有了“爱”才有了世界;“爱”是纯洁的,需要用真心营造;“爱”是无限的,不受性别、年龄、种族的限制;“爱”是脆弱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爱”是健康的,经得起风雨的洗礼;“爱”是永恒的,宁愿“化蝶”为证;“爱”是大海,表面平静,内蕴着无数惊涛、险阻。
请以“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时文快读
钱学森请辞“院士”称号
涂元季
钱学森是世界知名科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但他对中国院士和外国院士这些荣誉称号却看得十分淡漠。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曾邀请他去美国,拟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均被他拒绝。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美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两国之间的科学技术交流和科学家互访逐渐增多。在这种形势下,一些美国著名科学家和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不断向钱学森发出邀请,请他到美国访问。并表示他们和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讨论过钱在美国的工作,认为他成就卓著,举世公认。如果他应邀来美,将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
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得悉美国有关方面邀请钱学森访美,并要授予他学术荣誉称号和国家勋章后,曾在一次会议期间找钱学森谈话,劝他接受这一邀请。据钱老后来告诉我,胡的谈话大意是,“钱老,你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一些国家邀请你,我建议你还是接受邀请,出去走走。你出去和别人不一样,对推动中外科技交流会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今天改革开放的需要啊!今天,世界在变,中国在变,美国也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不必老记在心上。你去美国走走,对推动中美间的科学技术交流,甚至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都会有积极意义。”听了胡耀邦这一番话,钱老说:“总书记,当年我回国的事很复杂,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不宜出访美国。”胡只好说:“钱老,我这是劝你,不是命令你一定要去。如果你认为不便去,我们尊重你个人的意见。”
后来,当钱学森正式接到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和外交部三家的联合请示件以后,他明确表示:“这是美国佬耍滑头,我不会上当。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驱逐(deport)出境的,按美国法律规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国的。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所以,美国人给他再高的荣誉,钱学森也不稀罕。钱老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钱学森1955年回国,1957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钱老当然十分珍视中国科学界给他的这一荣誉,并积极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各种学术活动。但到晚年,当他行走困难,不便参加学术活动以后,便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写信,主动申请辞去学部委员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