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区域经常疼痛,一定要注意心肌缺血的可能性。最常见的一种心肌缺血类型是心绞痛。所谓心绞痛,是因为供应心脏血管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病变导致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畅而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是最常见的一种冠心病类型。
最典型的心绞痛的症状是反复的活动后或者情绪激动后出现心脏区域的疼痛。疼痛的性质有闷疼,烧灼样疼和压榨样疼,每次发作三到五分钟可以缓解。含服硝酸甘油的药物或者经过休息之后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的。
特别是那些已经合并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和肥胖的群体需要警惕有心绞痛的可能性。
第二点,也是在门诊的患者当中最常见的。和心脏区域疼痛的另一个相关疾病就是心脏神经症。这种疾病和情绪有一定的关系。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在检查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心脏结构功能没有变化,经过一些客观检查也没有明显的异常,只是会有和情绪相关的一些疼痛的症状,那么这种类型疾病的话多需要经过情绪生活方式的调整,才能够得到明显缓解。
第三点,是有关心血管疾病方面。包括一些急性的疾病,比如说急性心包炎,心肌炎都可能会出现心脏区域的疼痛。但是如果长期反复出现这种胸疼的症状的时候,就要警惕其他系统疾病的可能性。比如说消化系统疾病例如胃炎,胃溃疡,甚至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等都可能有胸痛的症状。所以还是需要到医院就诊来明确胸疼的类型和病因,再根据病因进行诊断。
心脏部位出现痛感,并不一定是心脏问题,手疼医手?脚疼医脚?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医疗观念!
人是一个广泛联系的有机体,一种疾病往往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很少是单一性病变,不可否认:临床医学的碎片化分割有利于专科深入的科研,但对人体疾病的治疗却存在局限,在临床上经常有这样的事件发生:
老王是一名45岁的中年男子,从2年前开始,经常出现胸痛、胸闷的症状,而且还有头晕乏力的感觉,当时老王怀疑是冠心病急忙前往医院检查,在心内科折腾一下午后,被告知:“一切正常”,回家后告知家人,家人放心了,但老王心里一直都没放心,毕竟自己的身体,有没有问题自己还能感觉错吗?又去了几家医院,得出的结论是:心脏神经官能症,需要回家静养,调整后即可恢复。
结果,2年过去了,难道情绪调节这么难?
除了心绞痛、心梗等心脏类疾病外,还可能是什么?1,近期出现了重大打击,情绪波动较大;近期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休息不好;这两种因素会使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包括心前区疼痛这类心脏疾病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患者身体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也没有太好的治疗办法,只能回家通过自我调节、充足睡眠进行恢复。
2,可能由于长期不健康的姿势、外伤等原因,脊柱存在病变(颈、胸),刺激神经支配系统,使其兴奋递质增加,进而导致冠脉持续痉挛、心肌缺血、心律不齐等情况。
(本文由罗民教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我进行删除。如您有任何疑问,欢迎文末留言,私聊联系,共同探讨。关注本文作者,获取更多医学知识,欢迎点赞、评论、转载,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