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矽肺 >

慢性支气管炎应当用什么中药来调理

时间:2023-06-21 19:08:59作者: xuhdhx

一、慢性支气管炎应当用什么中药来调理

患了支气管炎一般可看看中医,常用的方剂是小青龙汤和麻杏石甘汤等。

二、有谁知道慢性支气管炎偏方~~ 谢谢

有谁知道慢性支气管炎偏方~~ 谢谢、不要相信光靠偏方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不是光靠偏方就会好、所以我建议中药加偏方才是更加效果。

三、慢性支气管炎看中医还是西医好 反复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是典型的慢性疾病,疾病缓慢,病程长,且容易反复发作,早期无明显症状,病发时主要的症状有:1.咳嗽:咳嗽是慢性支气管炎的最主要症状,在夜间或者早晨咳嗽明显,在睡觉时会有阵咳或排痰。2.咳痰:会出现咳痰,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早晨起来痰多,严重的时候会有咳痰中带血。3.喘息或气急,患者在上楼或者做运动的时候会有喘息、气急。,目前对于支气管疾病的治疗正规中医治疗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采用药物治疗并配合物理治疗这样会多患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效果并且副作用小,易于调理身体的机能。

四、慢性支气管炎有什么好的中药方治疗?神奇牌枇杷止咳棵粒在一般药店可以买到吗?

中医虚辨证治疗,不是说慢性支气管炎就是一个方子就能治愈的。神奇牌枇杷止咳棵粒一般药店很少有卖

【辩证分型】 l. 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咯痰色白稀薄,咽痒,可伴鼻塞流涕、发热、头痛身楚、畏寒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征候分析:风寒之邪犯肺,肺气为风寒所束,壅遏而不得宣通,肺气上逆而见咳嗽;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咯痰色白稀薄;风寒外束肌腠,故伴头痛身楚、发热畏寒等表寒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气粗,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肢楚、发热微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肺热伤津,则见口干咽痛;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咯痰不爽,稠黏色黄,鼻流黄涕;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见发热恶风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热在表之征。

3.燥热伤肺症状:干咳作呛,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喉痒,咽喉于痛,唇鼻干燥,口干,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青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证候分析: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黏不易咯出,口干;风燥外客,卫气不和,则见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

以上三型见于急性支气管炎。

4.痰湿蕴肺症状:咳嗽反复发作,痰多色白,咯痰釉稠,胸闷脘痞,纳差腹胀。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证候分析: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咯痰黏稠;牌运不健,痰湿中阻,则胸闷脘痞;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故纳差腹胀;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儒滑,为痰湿内蕴之征。

5.痰热郁肺症状:咳嗽气急,痰多黏稠色黄,咯痰不爽,口子便秘。舌苔黄或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邪热壅肺,灼津成疾,肃降无权,而致咳嗽气急,痰黏色黄;痰热郁蒸,故伴有口干便秘等症;舌苔黄或腻,脉滑数为痰热内郁之征。

6 气阴两虚症状:咳嗽气短,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咯痰稀薄或痰少,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淡或舌红苔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虚气失所主,肺气不足,故见咳嗽气短,咳声低弱;气不化津,故咯痰稀薄;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则见咳嗽少痰、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淡红或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之征。

7.脾肾阳虚症状:咳嗽而喘,咯痰稀薄,胸闷气短,甚至喉中疾呜,动则心悸,畏寒肢冷足肿,食少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致脾阳不足,脾阳虚则中焦运化失常,水湿内聚,上渍于肺,阻塞气道,肺失宣降,肾阳虚坝u见气失摄纳,故见咳嗽、咯痰、气喘等症;脾肾阳虚,失于温煦,运化无权,见畏寒肢冷足肿,食少腰酸;舌淡胖、苔白、脉沉细皆为脾肾阳虚之征。

以上四型见于慢性支气管炎。

【分型治疗】

1.风寒袭肺治则: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三拗汤加味。

麻黄6克杏仁10克荆芥10克前胡10克桔梗6克陈皮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半夏9克、厚朴6克、茯苓12克;热为寒遏,咳嗽声嘎,气急似喘,痰黏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30克、黄芩12克、桑白皮12克,以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治则: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10克菊花6克杏仁10克薄荷3克连翘10克桔梗6克鲜芦根30克牛蒡子10克前胡10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肺热内盛者,加黄芩12克、知母9克,以清肺泄热;咽痛声嘎者,配射干9克、赤芍10克、挂金灯12克,以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者,酌加南沙参12克、天花粉12克,以清热生津;夏令夹暑者,加六一散15克、鲜荷叶12克,以清解暑热。

3.燥热伤肺治则:疏风清肺,润燥化痰。

方药:桑杏汤加减。

桑叶10克杏仁10克淡豆鼓10克南沙参12克象贝10克杏仁10克瓜篓皮12克桅子9克黄芩10克梨皮10克随症加减:热重者,酌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以清肺泄热;津伤较重者,加麦冬12克、王竹12克,以滋养肺阴;痰中夹血者,可配白茅根30克,以清热止血。

4.痰湿蕴肺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半夏9克茯苓12克陈皮6克厚朴6克甘草6克苍术6克苏子9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2克随症加减:寒痰较重,痰白腻如沫,怕冷者,加干姜6克、细辛6克,以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倦者,酌加党参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以益气健脾。

5.痰热郁肺治则: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桑白皮10克黄芩12克山栀10克象贝9克半夏9克杏仁12克栝楼仁12克苏子9克随症加减:身热甚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以清泄肺热;痰多黏稠者,加海蛤壳15克,以化痰;口渴咽干者,加天花粉15克,以养阴生津;喘不得卧,痰涌便秘者,酌加葶苈子12克、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以降气通便;痰有腥味者,配鱼腥草30克、薏苡仁15克、冬瓜子15克、芦根30克,以清肺解毒。

6.气阴两虚治则:补肺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太子参15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百合12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桑白皮12克随症加减:咳嗽剧烈者,加川贝9克、杏仁10克、百部10克,以肃肺化痰止咳;午后潮热,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10克、银柴胡10克,以清肺降火;食少便搪,少气乏力者,去麦冬、沙参,加黄芪12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以益气健脾。

7.脾肾阳虚治则:温肾健脾,纳气平喘。

方药:肾气丸合六君子九加减。

熟附子9克肉桂5克熟地12克山茱萸6克淮山药15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陈皮6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白术9克甘草5克随症加减:肾阴偏虚,咽干口燥,腰酸溲赤者,去附子、肉挂,加知母9克、黄柏9克、麦冬9克,以滋阴敛肺;虚不纳气,喘促动则尤甚,汗出肢冷者,加人参9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紫石英15克《局方》黑锡丹6克(包煎),以纳气定喘。

作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