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平常只有少量痰或不咳痰,倘若长期大量咳痰就表明呼吸系统出了问题。事实上,观察痰液性状可以帮助诊断疾病。
白色黏液性痰 在咳痰初期,一般只有白色黏液性痰或稀薄的无色黏液,也可能是黏度较稠、不易咳出的浅白色透明黏液,常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黄色脓痰 随着咳嗽加重,痰液会逐渐变浓,成为黏脓性痰,外观多呈淡黄色块状,多由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或肺部混合感染、肺结核等疾病引起,也常见于急、慢性咽炎或化脓性扁桃体炎。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则会出现黄脓性痰,多为黄绿色黏稠的块状或不透明的脓汁状,此时就要怀疑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空洞型肺结核合并严重感染等病症。
黄绿色脓痰 脓痰若伴有明显腐臭味,是厌氧菌感染特有的征象。此外,黄绿色痰可能是绿脓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出现乳白色痰,则可能因长期大量用抗生素,细菌被抑制,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支气管炎或肺炎了。
在干咳期,只要选用合适的止咳药即可;一旦咳嗽时出现多痰或痰液黏稠现象,应选择祛痰或化痰的止咳药。这是因为,若痰液潴留在呼吸道内,病原体会生长繁殖,使病情恶化,还会阻塞支气管,发生缺氧、呼吸困难等问题。一旦过了理想的用药治疗时期,恐怕要付出双倍代价来弥补了。
需要提醒患者的是,有痰时不要被动咳痰,而要主动一些。先用鼻深吸气,然后放松用嘴呼气,重复1—2次,再深吸气,在吸气末收缩腹部用力咳嗽。为使咳嗽更加有效,可以喝一杯热水,湿化痰液,因为充足的水分可使痰液变稀,从而更易咳出。
辅助疗法中以绿脓杆菌噬菌体治疗较为突出。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它能在菌细胞内繁殖,最终将菌细胞裂解。用噬菌体雾化吸入治疗绿脓杆菌呼吸道感染已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作为一种生态制剂大有前途。, 在积极应用药物治疗绿脓杆菌肺炎的同时,还应采取措施改善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重视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并应重视支持治疗和重建免疫机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些对提高绿脓杆菌肺炎的*率将起重要作用。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我国广泛推行白喉类毒素接种,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现仅在未进行免疫接种或免疫不完全的人群中偶然散发。 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临床特征为咽痛,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及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假膜范围大时,颌下淋巴结及颈部软组织肿胀致颈部呈牛颈状;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等。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及隔离;早期、足量应用抗毒素治疗有特效;抗菌药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可阻止毒素的产生。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亦可经玩具、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播。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见,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而儿童易感性最高。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尤多见于温带地区,目前,不少先进国家及地区已基本控制了本病的发生,中国尚有散发病例。对易感者预防接种白喉类毒素是控制白喉的根本措施;及时隔离和积极治疗患者、集体儿童机构内的接触者留观7天并作咽拭子培养等,可避免疾病的蔓延。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白喉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耐寒,耐干燥,在干燥飞沫中能生存24小时以上,在干燥伪膜中能生存数月,在水和牛奶中可存活数周。但加温56℃10分钟即可杀死。按其菌落形态的不同及对淀粉发酵的特点,白喉杆菌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但所产毒素相同。 传染源为病人与带菌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以及食物传播并造成流行。多见于秋冬季节,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由于白喉类毒素的推广接种,成年患者相对增多,但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现代医学病理 白喉杆菌侵袭上呼吸道粘膜后,在表皮上皮细胞内增殖。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对本病感受性增强。白喉杆菌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由外毒素对粘膜的损害,导致纤维蛋白、坏死细胞及白细胞、细菌凝结而形成伪膜。伪膜可见于鼻、咽、喉、结膜、耳、外阴、皮肤破损处等部位。外毒素吸收可引起寒热,头身疼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并发休克、心肌炎、神经麻痹、中毒性肾病、支气管肺炎以及肝脏、肾上腺皮质等脏器损害。 预防与调养1.及时隔离患儿,对患儿的分泌物、用具、衣服、病室等,均须严格消毒。 2.按时接种白—百—破三联疫苗。 3.流行期间勿去公共场所。 4.卧床休息至少2周。 5.饮食宜清淡而营养丰富,以流食、半流食为主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cough)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杆菌是本病的致病菌。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3个月左右。故有百日咳之称。幼婴患本病时易有窒息、肺炎。脑病等并发症,病死率高。近年来幼婴及成人发病有增多趋势。
Pertussis;whooping cough
百日咳杆菌(百日咳博尔代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鸡咳、鸬鹚咳。新生儿及婴幼儿患者易发生窒息危及生命。死亡病例中40%为5个月以内的婴幼儿 。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本病遍及世界各地,一般呈散发状,在儿童集体机构中可发生流行。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可延至春末夏初,甚至高峰在6 、7、 8三个月份。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是传染源,从潜伏期到第6周都有传染性,通过飞沫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约2/3的病例是7岁以下小儿,尤以5岁以下者多。因婴幼儿从母体得到的特异性抗体极少,最为易感。一般病后可持久免疫。
百日咳杆菌从易感者的呼吸道侵入,约经1~3周的潜伏期(一般7~10天)后出现症状,病程分3期,但无明显界限。①卡他期,一般为1~2周,开始有类似感冒的症状。3天左右后症状减轻,唯咳嗽加重,渐渐转变成阵发性痉挛性咳嗽。②痉咳期,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是本期特点。痉咳发生时,先是频繁短促的咳嗽十多声以至数十声,患者处于呼气状态,随之是一次深长吸气,但此时喉部仍是痉挛状态,气流通过紧张狭窄的声门发出一种高调的吼声,如鸡鸣或犬吠样。如此反复上述咳嗽过程,直至把呼吸道积聚的粘痰咳出为止。由于剧咳,可致呕吐、大小便失禁、面红耳赤、口唇发绀、张口伸舌。剧咳可致上腔静脉回流受阻,出现颜面、眼睑浮肿,重者鼻粘膜、眼结膜出血,咯血,甚至颅内出血。痉咳发作无先兆,任何刺激都可诱发。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体温正常,肺部无阳性体征,或有患百日咳的儿童不固定的啰音 。新生儿及6个月以内婴儿多无痉咳及特殊吼声,而是阵发屏气、紫绀,易惊厥、窒息而死亡。成人患者多数有典型症状,但也可能仅有几周干咳,大多仍坚持工作,并作为传染源,对此应予重视。痉咳期长短与治疗的迟早、病情轻重有关,短者数天,长者可达2月,一般为2~6周。③恢复期,痉咳减轻、停止,鸡鸣样吸气声消失,若无并发症,约经2~3周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