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冬春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引起感冒的病原体看,大部分都是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细菌引起的有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流感杆菌等。虽然二者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相似,但药物的治疗却不相同,前者对症治疗即可,后者须适当加用抗生素,故正确的鉴别对合理用药极为重要。那么,如何鉴别病毒性感冒与细菌性感冒呢?
一、从流行病学方面鉴定:病毒性感冒具有流行性,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特点,或一家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感冒则从散发性多件,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患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
二、从症状体症方面鉴别:病毒性感冒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明显、咽痛较轻,无脓性分泌物,但可伴腹泻或眼结膜充血;细菌性“上感”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性症状相对轻,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扁桃体或咽部红肿,疼痛较突出,脓涕、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三、从对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上鉴别: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给于阿司匹林治疗,病毒性感染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有改善;而细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退热效果差,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
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又简称上感,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诱因有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患者的鼻涕、唾液、痰液含有病毒,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将病毒散播入空气中,感染他人。健康人也可由于接触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
、咽干、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全身表现有头痛、浑身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不发热,或低热,或高热、畏寒等症状。病程一般为3天~7天。
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减少活动。住处要经常通风,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
发热较高时可用冷水擦身或温水擦身,水温以32℃~34℃为宜,或30%~50%酒精擦拭颈部、胸部、腋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或头枕冰袋
感冒,祖国医学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感冒病例分布是散发性的,不引起流行,常易合并细菌感染。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一般经5~7天痊愈。
感冒也是一种急性传染性鼻炎,俗称“伤风”。是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其中以冠状病毒和鼻病毒为主要致病病毒。病毒从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并传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受凉、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烟洒过度、全身性疾病及鼻部本身的慢性疾病影响呼吸道畅通等,容易诱发感染。感冒发作后继发细菌感染。感冒起病时鼻内有干燥感及痒感、打喷嚏、全身不适或有低热,以后渐有鼻塞、嗅觉减退、流大量清水鼻涕、鼻粘膜充血、水肿、有大量清水样或脓性分泌物等。若无并发症,病程约为7~10天。
对感冒应以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为主。可大量饮水、通大便、热水洗脚、饮食应清淡,注意休息。初期时可用发汗法,如有并发细菌感染可用磺胺药或抗生素。
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一般会伴随上呼吸道感染。而上呼吸道感染则既可以由细菌引起也可以由病毒引起,两个因素不分高低可以说。我认为,日常生活中,只要不是重感冒,尽量不要选择立即吃一些抗感冒的特效药,这样不利于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而上呼吸道的感染最好选择一些消炎药,这种药也不要吃太好的、太贵的,原因类似,早点吃药早点好,免得落下病根不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