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哮喘 >

儿童腺样体肥大怎么办?

时间:2023-10-12 04:12:22作者: xuhdhx

一、儿童腺样体肥大怎么办?

小儿打呼噜,最常见的原因是腺样体肥大(腺样体是位于鼻腔后面、鼻咽顶上的扁桃体,也叫鼻咽扁桃体,是咽部的一块淋巴组织)。腺样体肥大堵塞了一部分鼻咽呼吸道,使呼吸道长期处于狭窄状态,只有张着嘴呼吸才感到顺畅,由于张口呼吸时震动咽腔的悬雍垂,随着呼吸就出现了打呼噜。孩子打呼噜对成长是不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患儿张口呼吸,失去了鼻腔对空气加温、加湿、过滤的作用,容易感冒。还会因呼吸不畅,肺扩张不足,造成小儿胸廓畸形。 2、患儿张口呼吸还会经常咽下鼻腔分泌物,这样会引导起胃肠活动障碍,导致小儿厌食、呕吐,继而营养不良。 3、若腺样体向两侧长大,会堵住咽鼓管的咽口,影响内耳鼓室的通气换气,由此容易引起中耳炎,使听力受到影响。如有细菌感染,可并发严重的化脓性中耳炎。 4、腺样体长期堵塞,长期张口呼吸会造成小儿面骨发育障碍,形成上颔骨狭长、牙膛高拱、上门牙突出、下颌内收的“腺样体面容”。 引起小儿打呼噜的原因还有扁桃体肿大、鼻炎、鼻息肉等原因。如发现小儿经常打呼噜要及时找医生检 查,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二、儿童腺样体肥大有哪些症状

1、腺样体肥大耳部症状:

当腺样体肥大以及鼻咽部炎性分泌物积聚,会使咽鼓管咽口受阻,从而导致非化脓性或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而出现听力减退和耳鸣、耳闷等症状。

2、腺样体肥大鼻部症状:

腺样体肥大常常会并发鼻炎、鼻窦炎的疾病。患者出现鼻塞、流涕、张口呼吸、流涎、讲话时带闭塞性鼻音、睡眠打鼾等症状。

3、腺样体肥大呼吸道感染症状:

由于炎症长期存在,分泌物一再刺激呼吸道粘膜,容易引起咽喉、气管及支气管炎,故病人可出现咽部不适、声音改变、咳嗽吐痰、气喘、低热等症状。

4、腺样体肥大全身症状:

主要为慢性中毒症状及神经反向症状。表现为营养发育差、鸡胸、贫血、消瘦、低热、消化不良、易乏力、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烦闷、易惊、性情暴躁、夜间睡眠磨牙、遗尿等。

5、腺样体肥大局部症状:

儿童因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及咽鼓管咽口,可发生耳鼻咽等症状。表现为睡眠时张口呼吸,舌根后坠常有鼾声,夜寐不宁,鼻分泌多,说话时有闭塞性鼻音,语音含糊。

腺样体肥大特色疗法——美国杰西低温等离子微创消融技术

低温消融技术是通过导电介质(盐)在电极周围形成一个高度聚集的等离子体区。等离子体区是由高度离子化了的粒子组成,这些离子化了的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粉碎组织内的有机分子分子链,从而使分子和分子分离,组织体积缩小。不直接破坏组织,对周围组织损伤极小。由于电流不直接流经组织,组织发热极少,治疗温度低,患者在治疗时就不会感觉有任何痛苦。尤其适合儿童治疗。

专家指出腺样体肥大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容易使儿童长期鼻塞、呼吸不畅,同时会影响心肺功能,严重的可能导致儿童听力下降。

三、呼吸音粗是怎么回事

我也是这个毛病,别人听见后就跟打呼噜是的。平时多注意出门尽量代口罩。保护好气管。这是典型的支气管炎。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到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坐着的时候声音特别大。

四、呼吸道扩张是怎么回事??

支气管扩张好发于童年,多有百日咳和麻疹的病史。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出现咳嗽、咳脓痰,有时会出现咳血的症状,肺部的听诊可闻及固定性的湿啰音,可出现杵状指,肺CT可表现为印戒征或者是双轨征。

确诊为支气管扩张后,在稳定期我们以对症治疗为主,例如患者有痰咳不出,我们可口服氨溴索、桉柠蒎等等。如果患者咳嗽剧烈,我们可使用止咳类药物,例如甘草片、苏黄止咳胶囊、右美沙芬等等。

如果患者出现了急性感染的症状,我们这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评估可能感染致病菌,并做出进一步的治疗。

五、如何看待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肥大在儿童很常见,主要集中在学龄前,被认为是引起儿童发育障碍和上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对这种疾病的诊治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请大家参考。

腺样体也叫咽扁桃体,是咽部淋巴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咽淋巴环是上呼吸道防御的重要防线。本质上讲,腺样体是由多种免疫细胞组成的淋巴组织结构,属于人体免疫的器官之一,对维持咽腔局部乃至全身正常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作用。但人们在强调它的危害性时往往忽视了它的生理功能,盲目切除可能引起局部免疫功能降低。

腺样体位于上呼吸道的上端(鼻咽顶部),易受到呼吸道进入病毒、细菌等的攻击而发生病变。临床上腺样体病变主要表现为腺体的增生肥大(当然,不是所有腺样体病变都要明显增大,从这个角度讲,似乎称为腺样体炎可能更为恰当)。腺样体肥大的诊断是否成立,除了腺样体肥大表现外,还应有与其可能相关的疾病或症状体征的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腺样体肥大可能引起了鼻炎鼻窦炎、中耳炎、咽炎、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面容、睡眠打鼾甚至憋气等等。

那么,腺样体多大就算是肥大呢?这个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常用的判断方法是通过拍鼻咽侧位片,测量A/N值,简单讲就是看腺样体占鼻咽腔的比率。如果该值大于0.6(也有学者认为大于0.7),腺样体就被认为是肥大增生。该值越大腺样体肥大的程度越严重。另一个判断方法是通过内镜检查,观察腺样体阻塞后鼻孔的程度,阻塞程度越高腺样体肥大的程度就越高。

腺样体肥大造成的病理损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腺样体肥大本身对周围自然腔道的阻塞,引起周围器官病变。比如腺体压迫或阻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阻塞后鼻孔导致鼻塞以及由于气道狭窄导致呼吸气流受阻引发打鼾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等。二是腺样体作为一个感染病灶对周围器官造成影响。向前可以引起鼻炎鼻窦炎,向两侧腺体内的病原侵袭咽鼓管可导致中耳炎。而且,由于腺样体处于上呼吸道上端,脓性的或含有病菌的分泌物向下可以引起咽炎、气管炎甚至反复的支气管肺炎等。另外,长期将分泌物吞入消化道,也可以引起消化不良,继而导致营养发育不良:包括缺钙、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易激惹等神经毒性表现。由于腺样体肥大多数与病菌感染有关,腺体组织内长期存在耐药病菌,其作为病灶的作用更值得重视。因此,治疗腺样体肥大疾病不是仅仅强调它肥大所造成的危害,而是更多的要关注其作为感染病灶所造成的危害。周围器官的炎症存在也会和腺样体彼此影响,导致病变恶性循环。比如腺样体肥大可以引起扁桃体炎、鼻炎鼻窦炎的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而后者也可以导致腺样体肥大持续存在或发展。

引起腺样体肥大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病菌感染,但也有其他因素。现在关注较多的就是变态反应,就是过敏原刺激导致腺体增生,包括呼吸道吸入的尘螨、花粉,进食某些食品等。腺样体肥大是否与胃食管反流有关还不得而知。

腺样体肥大如何治疗?一种观点认为(多数为儿科医生),强调腺样体本身具有一定免疫功能,建议用药物治疗,包括鼻腔局部喷药,服用抗炎药,抗生素,补钙,中药治疗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多数为耳鼻咽喉科医生),强调腺样体肥大对患儿呼吸、发育的影响,建议早期手术切除。客观讲,由于手术本身存在创伤性、危险性,是否采用还是要慎重。对手术适应症的理解,主要是对“度”的把握,要有个体化治疗的理念,灵活运用。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儿童,腺样体明显肥大,

鼻炎鼻窦炎明显,甚至全组鼻窦炎(可能是变应性鼻炎表现),在用药治疗后,很短时间内鼻窦炎治愈,腺样体缩小,这些患儿当然不需要手术治疗。但有一些小儿,确诊为腺样体肥大后,长期用药治疗,甚至到处求医、用“偏方”等,半年甚至1年症状并无改善,对家庭来讲,无论体力、精神、经济上都有很大负担,而且药物本身也存在副作用的潜在风险,所以建议手术切除较为适宜。刚才提到,有过敏性鼻炎的患儿,腺样体肥大可能是局部炎症的一个表现,手术切除对治疗原发病并无帮助,建议不要选择手术治疗。

我个人的经验:除非患儿存在严重的呼吸道阻塞表现(多数是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同时存在),缺氧症状明显,考虑尽早手术外,一般药物治疗2-3个月,如果症状不改善应考虑手术。需要告诉家长的是,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存在一些风险,但也不必过于担心。如果有良好的设备、过硬的技术、综合的应急能力,手术基本上可以做到快速、微量出血、短期恢复。成功率可以达到100%。腺样体病理性肥大是否存在要综合评估,绝不是简单地一概而论,拍一张鼻咽侧位片或做一个鼻内镜检查就能得出结论。对于腺样体肥大要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对这种病不能置之不理,但也更不能谈虎色变,夸大其辞,盲目治疗。

作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