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瑞方
●素材展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运用方向
杜甫唐诗新解住房难社会问题
●拓展延伸
以下一篇,是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现实版。
我叫杜甫,男,现年38岁,家住中国某市草堂路123号。15年前,我从一所大学的中文系毕业,跟一家出版社签了合同,算在这个城市安了家。那时,天真的我还没有想到生活的艰辛,我的理想是做一位诗人,我只知道朝着理想拼命往前冲,求田问舍那不是我的追求。那时,我在单位附近租了一间小屋,白天我做着艰辛的工作,到了晚上我就会在那间低矮潮湿的、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发泄自己的创作冲动,看着一叠叠的诗歌草稿,我笑了,我相信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第一次有买房机会是在参加工作一年后,单位盖了一批集资房,我兴冲冲地报了名,可是按资论辈排下来,就只剩一套最小的,领导拍拍我的肩膀鼓励我:“小杜,别着急,你还年轻,也没有家庭负担,先把机会留给急需用房的同志吧。”
我一时语塞,那套房子的产权便归了领导小姨子的大舅哥。但我没有失望,我相信,有一天,我会拥有一间很大很大的房。之后,我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她,我们邂逅、相识、恋爱,最后租了一间较大的房子结婚,一年后,我们爱情的结晶诞生,可我还没有房。
我找到领导反映,领导很热心地说:“别着急,单位就要建房。”
可我没有等来单位的建房,却等来了自己的下岗。
我不相信命运会如此残酷,我坚信靠我的双手,一定能够创造奇迹。我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我把诗歌投向媒体,可这时,房价已经开始飞涨,我收到的稿费和所有的积蓄,也只能买起一间厨房。
想想那段日子,真是痛苦,寒冷的冬夜,城市里一盏盏灯亮起,可是却没有一盏灯真正属于我,我徘徊着回到家里,度过那难熬的夜,没有暖气,我就靠那台二手电脑散发的热气取暖,可孩子却难以忍受,虽然盖着几床被子,可被子冷得就跟铁一样,看着他发抖的身体和冻得通红的小脸,又看到妻子那凄凉的目光,我的理想彻底破灭了。
上天还算对得起我的发愤图强,终于,一家媒体看中了我的才干,有了单位,靠着微薄的公积金、贷款和多年的积蓄,我终于能买得起房子。跑遍草堂路,我们俩总算看中了一套期房,120平米,每平米2400多元,还在改造中的生态区内。看到价格、水、环境等还行,笑容可掬的售楼员说:“项目刚开始价格才会有优惠,过两年每平米可能涨一千多呢!”我满心欢喜地交了“订金”、签订了协议,一周后交了8万多元的首付款,办了按揭手续。可生活并没有多轻松,有房的我每月需要还款将近2500元,几乎占了我们家收入的三分之二,这需要15年才能还清。这时我最担心的就是15年内家里有人生病,小病小灾还能应付,可一旦有场大病,后果……真难以想象。一天,好友李白说我是房奴,他批评我说:“老兄,你何苦啊,我早知道了那房子不是穷人能买得起的,你看我四海为家,何曾为住房发过愁。”可我只想有个家,难道这也是错吗?
我们在梦中都盘算着交房日期的到来,我和妻子还隔三差五轮流往工地跑,看到楼房长高一截就踏实一些。谁知道,去年底,施工现场塔吊停了、工人走了,后来才知道是开发商没钱给建筑款,乙方闹罢工了。这一停就是好几个月,商家承诺的交房期自然顺延。
天哪?我什么时候才能住上我的房?再看祖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胜感慨。
回也不改其乐
●素材展示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
●运用方向
贫穷豁达志向忧乐
●拓展延伸
当颜回死后,孔子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哭泣,“天丧予,天丧予。”当别人劝他不要悲伤时,他还说,我不为他悲伤,为谁悲伤呢?
孔子何以对颜回如此,其中,密码只有四个字:“安贫乐道。”
毫无疑问,颜回是贫穷的,他住在贫民窟里,“箪食瓢饮”,别人都替他发愁,可是他却很坦然,他平静地倾听着老师的教导,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他不像宰予一样在上课时打瞌睡,他对孔子充满了敬仰,对他讲述的人生原则欣然接受并照着做。当非常聪明的子贡学一以知二时,他却能学一以知十。其他弟子则望尘莫及。
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算每天只吃粗粮,吃不到必胜客,就算每天只喝白水,喝不到上岛咖啡,就算连枕头都没有,每天都弯着胳膊当枕头,可是我也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子会如此器重颜回。
孟子说:贫贱不能移。
贾平凹说:古人讲“安贫乐道”并不是一种无奈后的放达和贫穷的幽默,“安贫”实在是对钱产生出的浮躁之所戒,“乐道”则更是对圆满生命的伟大呼唤。
这是一种很高的气节。
管宁何尝不是安贫乐道,管宁家里很穷,而且他16岁时就死了父亲,亲戚朋友可怜同情他,赠送了许多财物让他葬父,可是管宁一文不取,只凭借自己的真实财力安葬了父亲。他和华歆一起求学于陈仲弓,在园中除草时,发现一块金子,管宁看都不看一眼,而华歆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华歆却跑到门口看,回来之后激动地对管宁说:“刚才过去那个家伙真威风。”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安贫乐道,绝不仅仅是安贫而已,不乐道的安贫是愚昧并且可耻的。从这一点上说,我不喜欢陶渊明,一个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诚然是安贫,可是他却丧失了对道孜孜不倦地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诚然是闲逸,但他却丧失了一个读书人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安贫,绝不是要抹杀读书人起码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深处的几声叹息
●素材展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运用方向
坎坷穷途文人英雄抉择寂寞叹息
●拓展延伸
魏晋名士阮籍。他生性好酒,常常独自驾着牛车,载着一坛好酒,边行边喝,《晋书·阮籍传》说:他“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阮籍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余秋雨曾对这句话加以发挥,他说,这声叹息“可能是指刘邦。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利了,原因是他的对手项羽并非真英雄。在一个没有真英雄的时代,只能让区区小子成名。也可能是同时指刘邦、项羽。因为他叹息的是‘成名而不是‘得胜,刘、项无论胜负都成名了,在他看来,他们都不值得成名,都不是英雄;甚至还可能是反过来,他承认刘邦、项羽都是英雄,但他们早已远去,剩下眼前这些小人徒享虚名。面对着刘、项遗迹,他悲叹着现世的寥落。”
阮籍生活的时代,是司马氏和曹魏集团激烈争夺政权的时代,对于一个读书人而言,稍有不慎就会站错位置,可能掉脑袋。那声叹息里,透露了一个乱世中最深刻的寂寞。
一千多年后,公元696年,契丹犯边,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参谋,他屡次向武提出建议,却不被采纳,反而被降职。心情郁闷的他登上幽州台,这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他修起了黄金台,礼遇天下贤才,于是,乐毅等人纷纷来到燕国。燕国因此一举成为北方的强国。陈子昂到此,想到自身的境遇,不曾遭遇像燕昭王一样的君主,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叹息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是生不逢时,一个是怀才不遇。若使阮籍与陈子昂跨越时空而相见,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相对而泣。
还真有人和我一样,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柳亭诗话》说:“阮步兵登广武城,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眼界胸襟,令人捉摸不定。陈拾遗会得此意,《登幽州台》曰……假令陈阮邂逅路岐,不知是哭是笑?”
花也是一部人类史
●素材展示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运用方向
花草文人爱好志趣
●拓展延伸
宋人周敦颐的这篇文字,隐含了一段人们对花爱好的发展史。
陶渊明独爱菊。这是确切的,要不然,他就不会:“采菊东篱下。”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开元盛世,牡丹盛于长安。刘禹锡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时王公贵族以观赏牡丹为热,白居易记载了这种盛况:“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在花开花落的二十余日间,满城的人都为之而疯狂。周敦颐还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可是这并不是完全确切的,据《事物纪原》记载,谓唐武则天冬月游后苑,下令百花开放,唯独牡丹不畏强权,没有开花,遂被贬洛阳。这是牡丹花倔强的一面。
周敦颐是宋人,可是宋人并不像他那样喜欢莲花,大家最钟爱的,恐怕要数梅花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辞海》中说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而林逋也以咏梅的诗歌名动当世。其中有两句最为有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
“梅妻鹤子”,一个人忘记世俗的羁绊,独自醉心于大自然之中,梅为妻,鹤为子。这种情怀古今罕见。
除了梅花,还有兰花也为古人所喜爱,孔子就喜欢兰花,《孔子家语》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兰花,因为其独特的秉性,一直被比喻为君子,韩愈的《幽兰操》说:“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有之。君子之伤,君子之守。”一个君子,就是要像兰花一样,在不利的环境而保持他的志向和德行操守。如孔子所说的,君子固穷。
我们凭什么笑傲王侯
●素材展示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爱莲说》
●运用方向
英雄暴政反抗自我
●拓展延伸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中国历史并不缺乏那些在暴政面前横眉冷对的人。唐雎就是一个。唐雎在不可一世的秦王面前,列举了那些勇士的名字,秦王——后来的秦始皇为之心惊胆战。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这是李太白的《梁甫吟》,他所指的高阳酒徒,是西汉人郦食其的自称。他好读书,家贫落魄,被称为狂生。刘邦行军过陈留时,郦食其求见,正逢刘邦坐在床上叫两个侍女替他洗脚,一听郦食其是儒生,刘邦最讨厌的就是儒生了,他立马说不见。郦食其闻听大怒,对门卫说:“我是‘高阳酒徒,并非儒生。”这家伙一见刘邦,并不向刘邦行礼,还骂他说:“你既然起兵讨秦,就不该对长者无礼。”
笑傲王公之前,这绝非仅仅是小说中的情节,而奴性,也绝不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
祢衡我们都很熟悉了吧,《三国演义》里有一章专门说这个人,他在曹操面前大骂曹操的手下将相,连带曹操一起骂上了,曹操让祢衡击鼓助兴,想借此污辱祢衡,没想到这个才子在换装束(有专门的鼓吏衣帽)的时候,竟当着众宾客的面把衣服脱得精光,使宾主讨了场大没趣,这个一代奸雄竟然无可奈何。而近代名士章太炎号称“民国祢衡”,他去见袁世凯,袁世凯避而不见,章太炎等得久了,勃然大怒,于是骂将开来,骂得兴起,章太炎忍不住抡起手杖将府内器物砸个稀里哗啦。新华馆内闹得天翻地覆。可是那个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杀人不眨眼的袁世凯居然对他无可奈何。
究竟什么才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战国时叫田子方的老头为我们做了回答,有一天和魏国太子在路上相遇,魏太子一见是他,就把自己的豪华车赶到一旁,让田子方先过,田子方也不谦让,赶着自己的破牛车大摇大摆地过去了,魏太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拦住他问:“你说是富贵的人可以骄傲啊,还是贫穷的人可以骄傲。”田子方说:“你们富人骄傲个屁,‘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哪像我们穷人一样潇洒,在魏国混不下去,我就可以跳槽去楚、越。你说谁该骄傲啊!”
说对了,只是自我,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东西;那些在权力和金钱面前没有丧失自我的人也是最值得敬重的人。
非常人和非常事
●素材展示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运用方向
执著求学志向成功
●拓展延伸
禅宗的二祖慧可,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真理,他认为的真理就在佛教当中,于是就来到少林,向达摩请教。达摩这个时候正闭着眼睛面壁,根本不搭理神光(这个时候还没改名字叫慧可),神光等了许久,达摩依然不动,神光就自己激励自己说:“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那年农历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一直站立到天明,雪已经漫过了他的膝盖。达摩这个时候才问神光:“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立即请求达摩收他为徒。达摩回答说:“佛法需要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可是你只有些小德小智,并且轻心慢心,怎么能够证得佛法呢?”
神光为明其心志,他暗中拿出锋利的刀子,砍下自己的左臂,达摩见其心甚诚,其志甚坚,于是收他为徒。
这就是禅宗历史上有名的二祖慧可。
说实话,我对这个故事是心存疑虑的,总觉得编造的痕迹很浓,尤其是断臂的情节,神光是去向达摩请教,又不是去行刺,为什么要带刀?如果他拿一把匕首,偷偷藏于袖中,可是一把匕首,怎么能够一挥手间断一臂,这又不是鱼肠剑。假如他拿了个大家伙,达摩怎么能够看不见?如果看见了,达摩不去阻止,岂不有违佛家大慈大悲的宗旨?
很多传说,经过口口相传后,往往有虚妄的成分,卡尔·马克思的一例轶闻曾经传诵遐迩:据说他长期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埋头读书,并在座位旁来回走动,日子久了,座前的地面上就有了凹下去的脚印。但在改革开放后,据去过英国考察的人说,大英博物馆里确有马克思读书的记载,但阅览室里并无传说中的“凹下去的脚印”。
可是在中国,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却确有一个叫张九成的读书人,在其居住的屋内窗前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那“凹下去的脚印”是他在十四年间连续不断地“执书于窗下,就明而读”而留下的痕迹。记载此真实故事的是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一书。
古人读书,还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榜样,这是说苏秦,他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他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不过苏秦读书的目的好像不那么纯粹,他求的只是功名富贵。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达摩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佛法要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又何止是佛法,任何一种学问,都需要以非常之心,立非常之志,行非常之事,然后才可建非常之功。
杜甫的住房梦一文由60作文网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作文网站,此作文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60作文网友情提示:请不要直接抄作文用来交作业。你可以学习、借鉴、期待你写出更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