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辉
在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最核心的恐怕就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了,因为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很难想象:如果其思维是混乱的,而表达却很清晰;思维是僵固不化的,而表达却是纵横自如;思维是飘忽的,表达却能严密有逻辑。可是,我们依然看到在语文学习中对思维训练的轻视,其结果,导致有些文章其技巧不可谓不用心,其语言不可谓出彩,但细读起来,让人抓狂,文章忽东忽西,根本没有围绕一个问题做理性地、深入地分析,这绝不是语文学习的正道。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从分析语言入手,来洞察其思维的漏洞,从而提升思维的缜密性,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生命力。以下文为例。
于无声处听惊雷
《庄子·齐物论》里风吹万窍,声音各异,有呜咽声,有的像鬼哭狼嚎,也有动听的沉吟,“吹万不同”,可风一停,就没了声音,死气沉沉。这自由的风来得真好。一如自由的说话,别人无话可说处,你依然有话要说,也许是个性的彰显,也许是人来疯,也许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装的质疑,又或者,是创新意识的灵光一现。有多少张牙舞爪的另类,也就有多少“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断不可少了这份自由。
别人无话可说,或许后知后觉,不及你聪明。或许是大家畏惧权威,如童话故事里看皇帝的新装,心知肚明,不愿发声,装糊涂。我们这个民族,似乎尤为喜欢沉默为金、韬光养晦。按阿城说法,大概老庄孔孟中的哲学,都是老人做的哲学,我们后人讲究少年老成,与此有关。那么,若为真理而发问,乃至质疑,这种个性的彰显,就是不畏权威,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的执着。但是,若一味为问而问,为说而说,彰显个性,便成了张扬个性,是叛逆,是青春荷尔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标新立异。这样的人,如今多了去,网络上随处可见暴跳如雷的键盘侠。许多讲座提问环节,多有怪异的问题,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却赚足了眼球。
可我们不会因噎废食,依然宽以待之,由他们各抒己见,因为,不把渠道堵死,才会有精彩之语,才有创新之见。
而创新之人,有时也是彰显个性之人。创新意识,有时也闪现在愣头青的张扬里。今日之彰显,是他日的独树一帜;今日之叛逆,是明日的不落窠臼。木心說:“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就像黄遵宪写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他的创新,难免遭人讥讽,可他不在乎。昔日义玄禅师,别人讲的他不这样讲,越发显得他是野狐禅,被骂得扫地出门,好不凄惨。正所谓“一路行遍天下,无人识得,尽皆起谤”。后开临济一宗,法脉延续最久。当年马云四处游说,描绘网络购物的愿景,也四处碰壁,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歪瓜裂枣的笑话。一以贯之不易,独辟蹊径真难。他们的个性、叛逆,是创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类罢了。
所以,呼唤创新,不妨从尊重个性,甚至尊重一个偏见开始。钱锺书在《论偏见》里说,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罗素也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千人一面,时刻保持一种姿态真让人腻味。《红楼梦》里晴雯被撵出贾府,王夫人回贾母似有若无的疑问时,说:“有本事的人难免吊歪。”你看,有本事和吊歪,创新和个性,总是如影随形。那么,何必绷着个脸呢?
可是,我们看见多少中规中矩的标准,扼杀了个性,也扼杀了创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多少有棱角的后生被磨得合乎所谓的规矩,少有创见,没有创新,察言观色,人云亦云。龚自珍诗说“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诗现在依旧不会过时。有人曾批评如今的年轻人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批评得对,可是,什么环境促使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日渐稀薄,更值得商榷。否则,未来的年轻人依旧暮气沉沉。
《一代宗师》有句台词我很喜欢。八卦掌掌门人年事已高,承诺退隐,说:“年轻人要出头,总要给他个机会不是?”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要出头,不妨就给他们个机会吧,彰显个性,锐意创新,由他们造反为王去。
这是2016年江苏高考中一篇获得高分的作文,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作者的想法“有话可说是需要自由的环境的”,想得就比较深远一些,角度也别致一些。对“有话可说”没有笼而统之,泛泛而谈,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惧权威,追求真理,彰显个性;另一种是为说而说,是刷存在感。再比如文中引用的名人名言特别多,庄子、李贺、亚里士多德、木心、黄遵宪、钱锺书、罗素、王国维、龚自珍等等,可以想见其在文章之外的背功。然而瑜不掩瑕,文章在展开的过程中思维上的漏洞,不可小觑,本文重点来阐述这一点。
首先我们来看题目,“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无声处有声,无言却让人深思警醒,静默却给人以力量信心。再看文章,一直在强调给予人们说话的环境、机会,“年轻人要出头,不妨就给他们个机会吧,彰显个性,锐意创新,由他们造反为王去”。题目应该是文章的灵魂,可是,这篇文章的内容恰恰背离了题目,这是硬伤之一。
硬伤之二来自文章后半部分也就是4—7自然段与主旨的严重脱轨。我们来看,文章第一段提出了观点:要有话可说断不可少了这份自由。第2、3段承上文观点展开,“不把渠道堵死,才会有精彩之语,才有创新之见”,到这里为止,作者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围绕“说话”与“创新或个性”的关系,期盼社会给“说”以自由,从而彰显更多的个性,保持创新的源头活水。可是,细读4—7段,问题来了。首先,4—6段中,作者来了一个转身,谈的是“创新”和“个性”的关系,“创新之人,有时也是彰显个性之人”,接着以黄遵宪的诗句,以义玄禅师、马云为例,作者推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他们的个性、叛逆,是创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类罢了。”这些话,怎么读都像是“读书的根是苦的,读书的果是甜的”的升级版,作者想说的就是创新成功之前其实是“遭人讥讽”“好不凄惨”、让人笑话的、被看作另类的。这段话其实也没有具体分析个性对创新的作用,因而第6段开头“所以,呼唤创新,不妨从尊重个性”,这个因果推理显然也不能成立。到了第7段,作者从反面论证个性、创新被规矩扼杀,从而呼唤“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时作者又把创新与个性看作并列的关系。总之,4—7段作者已经抛开了“说话”,单单去谈创新与个性了,对个性与创新两者关系的处理也是非常随意的。今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准则中提到,如果不结合“说与不说”这个限制语境,泛泛而谈个性、创新,其实是不精准的,所以,从审查题意这个角度看,文章这么多的篇幅其实是与材料不扣合的,再从文章自身的角度看,也是与开头提出的观点貌不合,神更离的。
我们是否可以在思维上做这样的规整,文章第2段呈现了“说”的两种情况,前者无疑是值得倡导的,这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后者也要“宽以待之”呢?这个说法值得探讨,所以,文章接着就可以分析这一点。首先,两者很难隔离清楚,正如“有本事的人难免吊歪”,披沙拣金,未尝不可。其次,正像胡适所说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一旦给说话者以包容、以自由,那么他们的个性发展得更好,创新的成果可能更多,如果这样展开思路,应该是与文章的主旨一脉相承的,层次也是不断深入的。
以上是从文章的题目及整体结构来谈这篇文章思维上的游离与逻辑上的断裂的,其实,从段落内部看,这样的漏洞也存在着。比如第4段、第6段,开头似乎都有领起句,但颇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领起句与后面的内容关系不紧密,单从段落内部看,第4段应该分析“创新与个性的关系”,第6段应该分析“如何尊重个性从而赢得创新”。随之我们也会发现第6段中的诸多名句颇似周国平说的“散文中开出了许多顾影自怜的小花朵”,因为顾影自怜,终究小,终究不长久,同样,这些引用的名言因为有点风牛马不相及,因为只有堆砌,没有论证分析,所以终究不接地气,没有生命力。
总之,这篇文章前三段还正常,后面的思维偏离得厉害,莫非这位学生也中了“重点写好前三段”的毒,或者清晰的思维之水有限,只流淌到了前半部分?这样看来,此文高分之下,其实难副啊!
(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