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如果不是很严重,建议你可以选择食疗的方法,及实用又方便还有效。给你介绍几个食疗方法:
杏仁猪肺粥
[组 成] 杏仁10克,猪肺90克,粳米60克。
[用 法] 制作将杏仁去皮尖,洗净。猪肺洗净,切块,放人锅内出水后,再用清水漂洗净。将洗净的粳米与杏仁、猪肺―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稀粥,调味即可。随量食用。
[功 效] 宣肺降气,化痰止咳。
[适应证] 哮喘埋迟属于痰饮内盛者,症见咳嗽,痰多,呼汪察吸不顺,甚则气喘,喉中哮鸣,胸脯满闷,脉滑等。
参苓粥
[组 成] 党参30g,茯苓30g,生姜5g,粳米120go
[用 法] 将党参、生姜切薄片,茯苓捣碎泡半小时,取药汁两次,用粳米同煮粥,一年四季常服。
[功 效困液茄] 补肺益气,固表止哮。
[主 治] 哮喘缓解期,肺气亏虚者。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你好!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掘灶病,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塌或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长期抗炎治疗是基础的治疗,首选吸入激素。常用吸入药物有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氟替卡松、莫米松等,判衫扮通常需规律吸入一周以上方能生效。应急缓解症状的首选药物是吸入β2激动剂,沙丁胺醇气雾剂,特布他林气雾剂!
您弊逗好,哮喘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就是注意休息,给予拍背等促进痰液等排出。再就是抗感染治疗,这个需要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可以合用中药调基卜历搏搜理治疗,对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致病原因是由急性支气管炎未及时治疗,经反复感染,长期刺激造成的。过敏可能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原因,同时它也是重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并发症。 支气管炎咳嗽的话可以喝《渝弄柑贝草搽》。
1.、生姜桔梗等可治慢性气管炎
取生姜30克,洗净、切丝,桔梗20克,与红糖20克拌匀,共置于暖瓶内,沏入开水,加盖一小时后代茶饮用。此法适用于慢性气管炎悉猛患者,久见链败疗效。
2.鸡蛋治气管炎两妙方
方法一:从立冬开始,每天早晚食用一个鸡蛋蒸蛋羹、一汤匙蜂蜜,坚持吃到立春,即可有效治疗气管炎。
方法二:取7个鸡蛋,200克五味子,用自来水在阴凉处浸泡一个星期(水要没过鸡蛋和五味子,不要使用铁或铝制的器皿)。
一星期后,每天早晨空腹吃一个,食用时用针将鸡蛋扎一个孔,吸食蛋清和蛋黄。当吃第一个鸡蛋时,泡第二个疗程的7个鸡蛋;吃第睁唤桥二个疗程的第一个鸡蛋时,同时泡第三个疗程的7个鸡蛋。如此循环,数个疗程即可有效治愈支气管炎。
1、咳嗽:初期晨间咳嗽较重,谈伏戚白天较轻,晚期夜间亦明显,睡前常有阵咳发作,并伴咳痰。此系由于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积聚于支气管腔内所致。随着病情发展,咳嗽终年不愈。
2、咳痰:以晨间排痰尤多,痰液一般为白色黏液性或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此多系夜间睡眠时咳嗽反射迟钝,气道腔内痰液堆积,晨间起床后因体位变动引起刺激排痰之故。当急性发作伴有细菌感染时,痰量增多,痰液则变为黏稠或脓性。
3、气短与喘息:病程初期多不明显,当病程进展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时则逐渐出现轻重程度不同的气短,以活动后尤甚。支气管炎合并哮喘或所谓喘息型慢性厅薯支气管炎的患者,特别在急性发作时,常出现喘息的症状,并常伴有哮鸣音。
4、反复感染:寒冷季节或气温骤变时,容易发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此时病人气喘加重,痰量明显增多且呈脓性,伴有全身乏力,畏寒、发含陵热等。肺部出现湿性音,查血白细胞计数增加等。根据自身症状,免费咨询分析病情,推荐有效治疗方法
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起来,会给患者的生活、工作社交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患者想要摆脱这种困扰,就需要及时进行科学、规范化的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激素治疗:氢化考的松200毫克静滴,1日1~2次,哮喘缓解后减量停药;或强的松30毫克,早晨顿服,逐渐减量;必可酮气雾剂,每次2喷,每日3次。晌毕如
〈2〉控制感染: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参照慢性支气管炎内容)。
〈3〉通畅呼吸道:祛宴启痰药:复方甘草合剂10毫升,1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1日3次;或强力稀化粘素300毫克,1日3次;蒸馏水40毫升、α-糜蛋白酶5毫克、庆大霉素4万单位,雾化吸入,1日2次;体位引流排痰。
(2)中医药治疗
发作期治疗:
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痰鸣,胸满如窒,咳嗽,痰少稀薄或咯吐不爽,面色青灰或苍白,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中成药:射麻口服液、咳喘胶囊。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胸高息胀,咳呛阵作,痰白粘稠或痰黄,烦闷,汗出,口渴,面赤身热,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中成药:气管炎咳嗽痰喘丸。
缓解期治疗:
1.肺虚:自汗怕风,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喉中常数轮有轻度哮鸣音,咯痰清稀,或形瘦,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或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补肺固卫。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生脉饮口服液。
2.脾虚:纳少脘痞,倦怠乏力,气短懒言,便溏腹泻,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细弱无力。
治法:健脾化痰。
中成药:人参健脾丸。
3.肾虚: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心慌,腰酸膝软,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颧红烦热,舌淡红少苔,脉沉细或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阴阳双补。
中成药:百令胶囊,麦味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