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全球范围内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是儿童重症肺炎的主要病原,1岁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占重症肺炎的60%。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球有6400万儿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其中有16万死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较大经济负担。
发病季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均集中在秋末、冬季及初春。寒冷时,婴儿的呼吸道毛细血管缺血、痉挛,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有利于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繁殖。因此,气温偏低季节应做好婴儿的防护工作因此,气温偏低季节应做好婴儿的防护工作
临床表现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发热较轻微,多为38.5℃以下;咳嗽多为轻中度;多伴有轻中度气促;肺部听诊多为中度,即中、细湿啰音和(或)少中量喘鸣音;X线片多为小点片状模糊阴影,局限在2叶以内;总体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为中度。多数患儿病情较轻,病程6-10天,不伴有基础疾病的小儿患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后,病情一般不会发展为重度。重症病例主要发生在6个月以下小婴儿。另外低出生体重儿的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
血常规
内白细胞数量降低或保持正常状况,但是淋巴细胞的分类计数逐渐升高,符合病毒感染 一般规律。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简称合胞病毒,是引起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在我国北方地区,接近一半的婴幼儿病毒性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合胞病毒的传染性很强,有报道家庭成员之间很容易发生感染。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其中半数以上为1岁以内婴儿,男孩更多见,潜伏期约4~5日。初期可见咳嗽、鼻堵塞,约2/3的病例有高热,最高可至41℃,但发热一般不是持续性的,较易由解热药退烧,高热时间多数为1~4天,少数为5~8天。轻症病例呼吸困难及神经症状不著,中、重症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喘憋、口唇青紫、鼻扇及三凹征,少数重症病例也可并发心力衰竭。胸部听诊可有细湿啰音,X线检查:多数有小点片状阴影。血象检查,白细胞可高、可低。如果血象很高,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
既往对RSV感染缺乏特异性病因治疗,治疗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抗菌药治疗。预防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近年来应用三氮唑核苷特异性抗病毒、免疫球蛋白治疗等,常能达到早期病因治疗的目的。三氮唑核苷(又名病毒唑)是目前治疗RSV感染唯一有效的化学药物。
通常将浓度为20mg/ml的三氮唑核苷(病毒唑)装入气雾发生器中,通过帐状物或氧面罩每天持续给药12~18h,一般3~5天。 在治疗48~72h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即可明显改善。最近有专家报道,采用60mg/ml的大剂量疗法,每次吸入2h,每天3次共6h,连续4天,经此法治疗,症状迅速改善,呼吸道分泌物中RSV滴度减少98%。此外,有的医院报道使用乳清液(初乳稀释液)雾化治疗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可以应用。
最近研究指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一般能得到显著疗效,治疗后复查免疫功能均明显增强,提示其治疗效应可能是丙种球蛋白具有免疫调整作用,使低于正常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的结果。常用剂量:免疫球蛋白每次1.5~2.0g/kg,单次静脉滴注。对严重RSV感染小儿,有学者提出可将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与病毒唑联用。
要特别重视一般治疗,注意隔离,努力防止继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如无继发细菌感染,只用中医治疗即可。本病预后较好,单纯病例6~10日临床恢复,X线阴影多在2~3周消失。如隔离措施不力,易有继发感染,可出现反复发热。